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1-02-02 【编辑录入:wangdl】 文章出处:新民晚报 2011年2月1日第13版

中国缘何缺乏创新人才
作者:唐粮  阅读次数:8162

  ——少儿教育、大学教育、品德教育等阻碍中国创新人才的生长

 30余年的改革开放,把中国带到了新的起跑线。巨大的消费市场、众多的廉价劳动力以及可观的发展潜力使中国逐步与世界接轨。
         中国不缺少人力、劳力,甚至财力,缺乏的是充分的想象力和创新的动力。
         创新需要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相应的土壤和环境。在这个方面,中国的少儿教育、大学教育和品德教育等均显现出一定差距。
    ——扼杀创造力的少儿教育
         与西方人相比时,我们很容易产生疑问:中国人天生缺乏创造力吗?
        但目睹那些生活在西方的第二代或之后的华夏子孙们的发展、成就,我们会毫不犹豫地给出否定回答。
         我认为,不是我们中国人不具备创造力,而是我们盲目地按家长意愿、用违背少年儿童本性的填鸭式教育,将中国人的创造力扼杀在萌芽阶段。
         少儿教育是哺育未来创新人才的摇篮。孩子们需要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体会和思索世界。这就需要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充分发挥其爱玩的天性,去触摸、琢磨世界。
         西方人在此方面做得很人性化,他们尊重儿童的天性,也有意让他们自己去亲身领教所遇到的一切。如在德国,幼儿在3岁前就是尽情地玩,幼儿园的孩子只是做做游戏,玩玩适合其年龄发展的玩具等,除必要的语言交流外,不刻意灌输任何知识。3岁后的孩子会增加些彩绘鸡蛋壳、捏泥巴等手工,目的是启发孩子,使之感受用自己双手实现创造的乐趣。在这里,人们期待的是健康、天真、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未来一代。
        而在中国,望子成龙的观念将家长们的过分期待或未竟的理想强加于孩子。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在骄傲地炫耀自己的孩子能背几百首唐诗宋词,琴棋书画无所不能等。孩子们完全成了家长相互攀比的牺牲品。可怜的孩子们在父母的厚望下,死记硬背那些不知所云的古文,疲惫不堪地奔波于已安排好的各种兴趣班,小小年纪就戴上了高度近视镜。天性被剥夺,好奇心被摧残,创造力的萌芽被践踏。
        小学到中学应该是让孩子们从玩中认知、发现、观察、思考世界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孩子们随着对社会的逐步了解并出于强烈的好奇心,是最善于提出问题和探索答案的,其好奇心和想象力是未来创造力的萌芽和源泉。
        中国的教育则从小向孩子灌输攀比意识,追求比别人学的东西多,成绩在班上排名靠前,甚至参加各种补习班,承受心灵扭曲的压力,原本快乐的天性被这种不良环境所束缚。
  ——脱离实际的大学教育
        大学教育是挖掘和培育创新人才苗子的基地。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各类高级人才是大学的首要任务。
        中国的大学教育脱离社会实际比较严重,甚至完全将学生与社会隔离开,为教育而教育,为指标而指标,缺乏面向社会的人才培养。首先,高考定终身制度就是不利于培养和挖掘学生创造潜力的根源。当人们被一系列的死记硬背或带有小伎俩的考试淹没在书堆里时,根本不会有时间、有机会去静心思考、寻求创新。进入被圈起来的大学校园后,学生又被满满的课程和考试圈住,很难有机会自主摄取自己感兴趣的国际前沿学问。我们的大学讲义是指定的教材,甚至几代传承。而德国的大学讲义因教授而异,且不断加入最新素材,淘汰旧的过时的内容,给出一系列的参考书和文献等,由此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汇总知识的能力。
         “产学研结合是中国大学走向培育创新人才的希望。面向社会培育高水平的人才需要中国大学在办学理念上有所改变,甚至突破。希望我们的大学生能够早日摆脱学生气,挣脱与社会隔离的保护圈,勇于接触社会,自主选择,主动出击,把握自己的命运。
  ——忧患品德教育
        国际型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品德,尊重知识、尊重科学、诚实正直。而良好品德的培养来自于最初的教育和社会的价值取向。我认为,随着整个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今中国对品德教育重视不够,需要加以改善。
        有一次,我带着孩子回国,在吃麦当劳的时候,大家都在排队,一位八九岁的小女孩,穿着校服,臂佩三道杠,毫不犹豫地插队到第一个,且自豪地招呼其母亲过来,其母亲也为女儿的优秀表现感到骄傲。我的孩子对此举感到吃惊,不能理解这位小学生为什么会不遵守公共道德。我可以想象,这位小学生在学校里一定是三好学生或者是助人为乐的小雷锋,可其出了校门的举动,却让人深思。
         此外,大学和科研机构中弄虚作假之风甚为严重,有人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窃取抄袭。有不少教授被誉为某领域的专家,兜售的竟然全是因特网知识,出专著自己竟然没有做任何事情。如此为人师表,如何育有品德之才?
         都说中国人聪明、智慧,但这并没有让我们在创造和发明上显现出优势,而更多的体现在学习能力强、跟踪模仿快。尤其当我们忽视对知识产权的尊重时,整个世界都产生一种对中国人的畏惧感。的确,中国精于山寨的人实在太多,此种环境下,又有多少中国企业敢于研发?          瞭望(唐粮)

 



荐稿人:wdl  2011-02-02    执行编辑:wdl  2011-02-02     责任编辑:xwf 2011-02-02

 

0
 

上一篇人生
下一篇欣赏别人能提升自己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