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2-07-23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上海老年报》2012年7月14日

成功当在而立年
作者:萧丁  阅读次数:7522

       大概因为读初中时在《青年报》的中缝登过三行无标题简讯的缘故,我在数十年前报考大学时,就把复旦新闻系作为第一志愿。其实我这个穷乡僻壤的放牛娃对报纸并不怎么了解,倒是当了《解放日报》的夜班编辑之后,才体会到新闻工作的乐趣。
  现在的青年人可能不解:当夜班编辑,“太阳不是我们的”,何乐之有?
  对现代青年来说,当然不可思议:长期做夜班?谁干!可是在那个年代,我们这一辈人都是“听话派”,党叫干啥就干啥。苦是苦的,晚上编版面,上午睡觉,下午看资料,写文章,全心全意。没有休息,没有娱乐,不交朋友,不接触社会,像修道院的修士。但是在四十多年前还没有因特网的时候,“春江水暖鸭先知”,国内外的重大新闻我们当编辑的可以“得风气之先”,这种乐趣报外人是体会不到的,修士式的生活换来这种乐趣也还值得。苦修式的生活对我还有另一种好处,不但“急用先学”,要写什么文章,就读什么书,查什么资料,常常为写500字的国际知识文章,要到资料室借阅三四本剪报资料,还要“地毯式”通读,把《世界知识年鉴》、《世界知识辞典》从头到尾浏览。这样日积月累,五年下来,我对世界各国的概况,便比较熟悉。除了打好专业基础,我还打文学基础,把中国文学长河各个历史阶段的名著基本上读遍,还把世界文学名著也差不多读过。现在回想起来,我真庆幸有这一段夜班生活,使我有时间集中读书,吸吮知识。如果做日班,交际活动太多,恋爱、婚姻、家庭牵制太多,不可能在五年内读那么多东西。
  有了这些底子,我的编辑工作就顺利了,不论处理稿件,做标题,排版面,写文章,都放得开。我觉得把它消化了,融化到血液里,变成了营养,滋润着自己的笔端。我把刚出校门,刚踏上工作岗位头几年的努力奋斗比作春天的播种。农民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播种必有收获,辛苦必有回报。我到报社3年以后,业务上就熟悉起来,报纸上的署名文章也多起来,小有名气了。所谓名,其实不一定货真价实的,名字见得多了,人家知道你了,就是“名”了。有了点“名”,约稿件就多了。科举时代青年知识分子的乐事有二:“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我的快乐也有两:编辑约稿信,文章见报时。人家约你写稿,至少是对你的一种肯定。
  根据我对周围人事的观察:一个人要有成就,一般都在青年时代、30岁左右就应该成为“成功人士”。好像新闻界、文艺界的著名人士就是在青年时著名起来的。梅兰芳、周信芳、盖叫天、袁雪芬、汪齐凤、茅善玉、黄豆豆,上海新闻界的龚心瀚、胡劲军、裘新,都是一到报社没几年就崭露头角,现在报社、电视台、电台等新闻媒体单位有些领导同志和记者年纪都很轻,都很有出息。有些作家也是如此。我青年时代受到的是革命传统教育,把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作为座右铭,现在还记得大意: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岳飞也说过,“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唐无名氏《金缕衣》云:“劝君莫惜金镂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个“花”,我理解是指做一番事业,不要错过青春年华。我虽然没有什么大的成就,但有一点可以自慰,那就是:少壮还努力,我就想在这方面以自身的经历与青年朋友们共勉:“而立”就该立,成功在三十。一定要在刚出校门的时候集中几年时间,努力拼搏一番,为自己的未来打好坚实的基础,要早早地冒出尖来,出人头地,做一个成功人士。

     推荐人:lry      2012-07-23     执行编辑:lry    2012-07-23    责任编辑:lxl 2012-0724

0
 

上一篇高校教育创新 国外专家来支招
下一篇正視港校內地招生的鯰魚效應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