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2-12-05 【编辑录入:xscclf】 文章出处:《新民晚报》2012年11月30日B16

实习生拒订盒饭90后集体“中枪”
作者:《新民晚报》  阅读次数:6605

  近日,网友“易小术”发了一条关于“90后”实习生拒订盒饭的微博:在一次策划会上,主任让一名实习生帮忙给大家订盒饭,按人头,他请客,结果该实习生以“我是来实习导演的,这种事我不会做的”为由拒绝,主任瞠目结舌。

  

  这条微博引来网友的热烈议论,也让大家再一次把目光聚集到刚刚走上工作舞台的“90后”群体身上。实习生要不要帮忙订盒饭?“拒订盒饭”是不通世故,还是反抗“权威”?

 

“盒饭小妹”华丽转身

强尼 (总监)

 

  主任请客的免费盒饭要不要吃?要!

  

  领导安排的粗使活计要不要干?不要!

  

  世上哪有这么便宜的美事?即使有,又怎么轮得到一个“专门来实习导演”的实习生!

  

  “拒订盒饭”事件在网上引起不小争议。60后、70后和80后、90后的态度截然相反。前者一边倒地批评实习生眼高手低、不通人情;后者则褒扬这个实习生有性格,敢于挑战权威,是个可以干大事的模子!我的年龄介于70后和80后之间,我的观点也介于两者之间:对带教老师来说,一味把实习生当成保姆、快递、清洁工、背黑锅的,当然不对;但对于实习生乃至职场刚起步的年轻人来说,把拒订盒饭等同于挑战不合理的权威、不合理的制度,显然也是一种误解。

  

  类似的“订盒饭实习生”故事我听说过,不过,结局另有一个版本。

  

  我的实习生曾告诉我,她的室友在本地某电视台某栏目组实习,每天最大的任务,就是订两顿盒饭。栏目组的老师们品味颇高,虽然楼下就有单位食堂,却偏偏顿顿要从外面的饭店订外卖。外卖小弟进不了电视台大门,所以,每天一到饭点,她就要统计20来人的需求,打电话订饭,再下楼把20多份汤汤水水拎回办公室。每一个人的套餐都是一个塑料袋,可以想象,拎着20来份套餐,场面如何壮观。午饭时间正是电梯使用的高峰时间,她往往要等几部电梯,才能勉强挤入。

  

  最离谱的是,某天深夜,老师们加班饿了,竟唤她去超市买回电饭锅和几大包蔬菜、肉制品,在办公室里涮起火锅。之后的洗碗刷锅,自然也是实习生的专属工作。

  

  这个室友很能熬,虽然其他基本没学会什么,只对电视台周边大大小小的饭店摸得门儿清,依然坚持了半年。一直到招聘结果尘埃落定,没爹可“拼”的苦力实习生毫无意外地落选,她才离开。

  

  临走前,一位老师打抱不平,打了一个电话,把她的“耐力”和“坚韧”向对方实事求是地宣传了一番,对方听说后连呼:“这就是我们公关界需要的人才啊!”于是,一周后,她就在一家国际著名公关公司上班了。

 

反抗“潜规则”

 叶歌 (学生)

 

  看到微博上“实习生拒订盒饭”的事上了话题榜时,忽然想起不久前很红的一部台湾电视剧《便利贴女孩》。挥之即来,不限使用次数的“便利贴女孩”等来了她的王子,但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个“便利贴女孩”都能等来一个豪门贵公子,或者一个能解救“便利贴男孩”的“白富美”。

  

  11月刚实习完,对于实习生的那点“琐碎小事”深有体会。又想起曾听朋友抱怨,在学院综合办实习时,除了日常的送文件、盖章、资料录入、接电话等,常常还要到各个办公室搞卫生,帮这个送拖鞋,帮那个送面包,也是家常便饭,几乎就是贴身秘书兼高级保姆。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潜规则”,只要你入了行就不得不面对。现在某个行业出了个“反规则”的人,就引起一片哗然。“拒订盒饭”这件实习小事,引起公众的讨论和争议,未见得是件坏事——起码,一些人开始反思和分析这个现象出现的社会根源;但这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这般平凡小事,能有这样的反响,是因为在整个社会现实中显得突兀了,而它的突兀,恰恰在于,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了沉默接受一切,包括应该和不应该的。常言道: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而有些人,就这么一直低了下去,一辈子卑躬屈膝,弯着腰生活。

  

  我好奇的是,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是习惯了讨好实习单位的领导,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机会,还是我们放弃自己的坚持,不去争取应得的权利?

  

  这件事被贴上“90后”标签,我倒是乐见其成。毕竟,“90后”的关注及批判一贯热度较高,不在乎多添一件事。

 

  再看看国外的实习生,境况也不尽相同。美国有严格的法律保障雇员权益,包括实习生。在英国,实习生与正式员工受到同等的重视,除工资外享受同等对待。而中国,几千年前遗留下的“奴性”未被完全根除,年轻一代尽管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前行路上却也难免遇到各种“拦路虎”。

  

  作为初涉职场的菜鸟一枚,谁不怕被“潜规则”,谁不怕成为下一个“便利贴男孩”或“便利贴女孩”?我宁愿把这种反抗看成是“破冰”的前兆,那样,年轻人更有希望些。

 

着手小事 小事不小

千人伊面 (建筑工程师)

 

  办公室就是一个小江湖。你看安全办,几个小伙子,梁山好汉般,办公室连地砖都没铺,隔几天扫扫完事;预算办,仿佛大观园,男领导带一群小美女,那地板擦得是光可鉴人;经理办、会议室,那是对外的门户,有专人打扫。我们的资料室,由我这个中年女带着一群青年女,外加一个“90后”男孩。

  

  这些“90后”毕业的孩子,各有特色。胡小蓓刚上班的时候,正赶上工地的最忙季,那时候添个人等于消防队来救火。大家热情地教她各种技能。为赶进度,大家中午不休息,晚上还要加班,可胡小蓓到点就走人——下班了,她要休息。年轻人、新员工,大家能理解。忙完那一阵后,胡小蓓的个性渐渐显山露水。掐指一算,她工作一年多,没拖过一次地,没打过一次水。除了最初来时学会的几样“手艺”,其他的她再也不想学。她这样“冷”眼,大家也就更识相,所以她计划着要跳槽了。

  

  李楠其貌不扬,乍一看,就是一粗粗笨笨的丫头。可这丫头会来事,每天一上班,拿起拖把就打扫卫生;看到办公室没水了,跑到小卖部买回一大桶。看她的眼睛骨碌碌转,就像一对灵动的小蝌蚪。寓教于乐,这话适合于职场,职场“老人”没有义务教新人。但如果新人可爱、新人愿意学,老人就不吝“赐教”。所以李楠进步快、人缘好,在职场如鱼得水。

  

  白瑞是办公室唯一的男生。他工作态度好,可有一样,他不干活,对拖把之类的物件,他往往视而不见。后来我发现,他不是不肯干,他是眼里没活。自小在单亲家庭长大的他,妈妈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可这种过分的宠爱,让他有了“盲点”。他很机灵,被我提点后,就能主动打扫卫生、联系日常事务,还像学了一项新技能一样高兴。

  

  “90后”历来有争议,“拒订盒饭”事件,从法律层面上讲,没有错,但它有悖常理。新入职的员工,不光是要学技能的,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都要学。办公室文化,职场潜规则,大到“盒饭“小到“拖布”,都要慢慢学的。同事之间相互帮助,你来我往干点小活儿,会让人心情愉快。付出的永远有回报,这些小事不小,它能“好风凭借力”,送你上青云。

 

与是否“90后”无关

蓝色咖喱粉 (设计师)

 

  实习生拒订盒饭,大家纷纷盯着“90后”这个标签上纲上线,甚至有网友借题发挥,举出订盒饭的N个好处,还说导演是一个需要多方协调的工种,没有全局观和周密的考虑断然做不好,而为众人订盒饭就是一个协调的过程;拒绝订盒饭,就是拒绝了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我觉得没这么复杂,作为领导,顺口叫下属订下盒饭是件很自然的事;而作为下属,帮领导订个盒饭也是件再自然不过的事。而且“拒订盒饭”事件,跟是否“90后”无关。

  

  为订个盒饭,不惜跟领导闹翻的,无非是两种人:一种是自视太高、过度敏感,对领导、同事充满了警惕与敌意,随时担心人家看轻自己;另一种就是EQ过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比较“二”!但像这样低EQ、刺猬型的同事,不仅仅是“90后”,其实每个单位都会碰到那么一二个。

  我有一前同事,最初是初中中专学历,在一家工厂里上班,下岗后通过刻苦努力考上研究生,毕业后应聘到我们学校做老师。许是因为初中中专的学历能考上研究生很不容易,所以自视甚高。刚进来时,她的位置刚好安排在打印机旁边,有时打印过程中刚好缺纸,我们就让她帮忙加下纸,有时打印好材料,让她帮忙取一下。次数多了,有次她脱口而出:“你们拿我当打杂的啊!”最后索性找了个借口换了个位子。

  

  她尤其不满主任,认为他太喜欢摆领导架子,有些明明是举手之劳可以自己动手的事,却老要支使她来做。那天下班后我刚好和她一起走,她一直闷闷不乐,问为什么,她就说起刚才主任让她擦办公桌的事,说自己当时恨得都想直接把抹布甩他脸上去——太伤自尊了,把我当什么人了?

  

  我实在难理解她委屈的心情——顺手帮领导擦一下办公桌不过举手之劳,不至于上升到伤自尊这等高度吧。

  

  作为下属为领导做点与工作无关的琐事也好,作为同事给同事帮下忙也罢,大多数同事心里不但不会排斥,反而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可以跟领导、同事多一些的交流互动。有自信的人并不会介意从底层做起,工作没有贵贱之分;但缺乏自信的人常把自己放在低处,才会觉得打点杂就是对你不尊重。

  

  我那位前同事,因为始终调整不好心态,工作很不开心,最后索性离职做了全职太太。其实像她这种个性,我觉得即便是做全职太太也前途堪忧呢,全职太太这个职业,绝对是一门技术活。

  

  所以作为一名低EQ、刺猬型的职场人士,无非是两种结局:一种是磨平身上的刺,慢慢地融合进这个社会;而另一种就像我的前同事,最终被淘汰出去。

 

傲气与傲骨

朱丽娟 (电力工程师)

 

  记得刚上班时,领导,或年长同事,也总是差我干这干那。起初,尚感“受宠若惊”,毕竟“被需要”比“被忽视”让人受用。久了,诸如此类的差遣越来越多,就像唤小猫小狗,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于是,我开始反抗,当然不是像“90后”这般叫板,而是以充耳不闻婉拒。应该说还算得体吧,却还是被加了一顶“清高”帽子,快退休了也没能摘下。

  

  应该说,那个拒订盒饭的“90后”,敢于直面说心声,不遮不掩,乃一身傲骨的好男儿。只是囿于职场潜规则被非议了:新来的就是菜鸟,就得听从旧人使唤,想想,旧人不都是这样“脱菜”的?

  

  并不排除这种毫无技术含量的“使唤”,也能从某些方面锻炼新人的综合能力。可是除了这些“使唤”,若是长者有意培育新人,也完全可以施加些有点技术含量的“使唤”。相信,实习生无论有怎样的“傲骨”,也会从命。

  

  我很理解这个“90后”。也许,这种“勇敢族”会让人觉得另类,有些“二”。但“二”一点怎么了?自己开心就好。否则,违背自己心境做事,积郁成疾,一样巨悲催。

  

  不过,我并不赞同我女儿3年大学毕业后也如此“傲骨”示人。我跟广大家长朋友一样,希望她能从最基层干起,不怕脏不怕累,能博得领导同事欢心。其实,干这些貌似不搭边的脏活累活,相比旧社会学徒学手艺,还是阳光透明许多。

  

  世界就是这样,有正方,就有反方;有成功,就有失败;有阿谀奉承,就有刚正不阿,说不清孰对孰错。

  

  至此,突然想起艺术大师徐悲鸿的一句至理名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荐稿人:xscclf 2012-12-05  执行编辑:lxl 2012-12-05  责任编辑:tmy 2012-12-05

 

0
 

上一篇十岁优等生申请退学触动中国式教育神经
下一篇12月21日非世界末日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