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
登录日期:2013-03-26 【编辑录入:courage】 文章出处:《 人民文摘 》(2013年第2期) |
| 中国教育忽略了5个基本要素的培养 |
|
作者:朱清时
阅读次数:6078
|
朱清时,1946年2月出生,物理化学家。曾任中科大校长,退休后担任南科大首任校长。这些年外地学校到浙江自主招生,由校长亲自出马宣讲的,朱清时是第一人。 南方科技大学日前在杭州第二中学启动2013年浙江招生的首场招生宣讲。
这是南科大第一次到浙江来招生,名额20人。校长、中科院院士朱清时说,浙江生源好,如果报考的人多,学校会增加招生名额。
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如何培养创新能力,这是我从几十年科研教学经历中得到的。创新型人才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它有5个基本要素:批判思维,想象力,洞察力,注意力,记忆力。
这5个要素恰好是被中国教育排斥在外的。中国教育最大特点是只重视传授知识给学生,忽略了5要素的培养。这也是中国大学现在培养不出大师的一个原因。
灰姑娘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午夜钟声到了,一切都会变成原样,马车变回了南瓜。但水晶鞋却留在了王子那边。一位听故事的小朋友说,到了午夜魔法就失效了,为什么灰姑娘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呢?
当小朋友提出这个疑问时,老师的回答是你不要胡思乱想,课文怎么讲你就怎么记。这就扼杀了学生的批判思维。 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知识是有限的,可以弥补,想象力被扼杀了,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了。
人天生就有想象力,孩子的想象力最丰富,但孩子的想象力在学校教育下,会被缓慢扼杀。家长和老师合盟,要孩子照课本上背诵、理解知识,孩子用自己的想象力写出的答案,老师就给错,这是中国教育的一大弊病。 洞察力
记忆力和注意力
爱因斯坦的朋友在回忆录里写,一天他和爱因斯坦约好下午两点在车站见面,他临时有事情,没有赴约。当时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话,不可能去通知爱因斯坦。过了两个钟头,他办好事情赶去车站,发现爱因斯坦还在原地坐着等他,他向爱因斯坦道歉,爱因斯坦说,没有关系,我才坐下来一会儿,一个问题才刚刚想完。
爱因斯坦的朋友在回忆录里说,爱因斯坦专注一件事的能力远超常人。一般人最多只能坚持几分钟思考一个问题,爱因斯坦可以几小时甚至一天,因为注意力好,思维可以到很深很深。
南科大在2012年自主招生中,测试过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1写到300(要求在7分钟内连续写出数字1-300,不能涂改),几千考生里只有六个人全对。注意力一般被大家忽略了,注意力要超集中,想问题才能想得很深。而大家只知道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成绩不会好。 如何培养这些素养
杨振宁曾回忆,他在西南联大上过量子力学的课,上课老师是中国式的。他去美国读书时,又在一位物理学权威教授那上了量子力学的课程。美国教授的讲课在物理上给他很多启发。杨振宁在老年还一直在回忆这件事。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最好的是营造出一种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跟着大师级的人一起工作、学习,观察大师怎么想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从中能感悟到什么是想象力,如何发挥想象力;什么是洞察力,如何培养出自己的洞察力。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跟课堂教学关系也很大。与中国学校比,西方的大学、中学和小学,课程相对较少。他们不仅传授学生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得到知识。
比如地球是圆的,老师不能光说地球是圆的,然后拿出地球仪比划一下,你可以说说,当你在海平面上看一艘船。最先出现的是船桅,然后慢慢的是船身,这样学生可以推演出地面是一个球面。这样的教法,学生学的知识会少一点,但更有创新能力。 西方国家曾经也搞应试教育
我成为一个中等成绩的学生就满足了……学校里的好学生要理解所有的东西,要心甘情愿把精力集中在老师所教的东西上,自觉做好作业,要把课程上所有东西记下来。对我来说,大学教的知识不都是有益的。就好比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会把胃口和心情搞坏。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也会渐渐熄灭……
这段话说的情况,跟我们中国目前教育的弊病完全一致。西方国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改变了这种单纯灌输知识的教育,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人性化、个性化地设定教学大纲,给学生一流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在麻省理工大学工作和学习过,麻省理工的本科生一学期一般是4门,不敢选多了,因为每门课的强度是中国的三四倍。一门课要课堂学习,要看相关的论文,要做课程的设计项目,写报告,上台讲解。一学期下来,学生知道了课程要学的知识是什么,而且也知道了知识是怎么来的。 荐稿人:刘艳 2013-03-26 执行编辑: lxl 2013-03-27 责任编辑:wdl 2013-03-28 |
| 0 |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