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08-07-21 【编辑录入:admini】 |
体育强国战略的时代背景与争议 |
作者: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杨中旭
阅读次数:17166
|
洛杉矶奥运之后,发生了一场争论,此后,体育理论界确立了以竞技为中心的体育强国战略。
2004年8月30日,国内的权威体育媒体《体坛周报》在为雅典奥运会做盘点时,兴奋地列出以下的论断,“第一次夺得32枚金牌,第一次跻身金牌榜前两名,第一次将获金牌的项目拓展至13项,中国代表团在本届奥运会上实现的三大历史性飞跃,标志着中国体育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中国人可以堂堂正正地宣布:我们,已经是体育强国!”
转眼,距离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只剩下不到2个月,东道主的优势、民众的超高期望值,让“体育强国梦”变得越发高涨。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崔大林却在参加2008年“两会”期间泼了一盆降温的冷水:“基本上来说,我们还不是一个体育强国,我们应该现实、理性一些。”
被路透社称之为“理性、现实”的崔大林讲话,如果倒退二十四五年,也许会被扣上“右派”“阶级斗争”“资产阶级自由化”等大帽子。
1983年,《国务院批转国家体委关于进一步开创体育新局面的请示的通知》下发,“本世纪(20世纪)内成为世界体育强国”的目标获得中央首肯。次年10月5日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中则这样表述:最近,中国体育代表团在第23届奥运会上取得了优异成绩,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突破,它标志着我国已开始全面登上世界体育舞台,踏上了建设体育强国的新里程。
一个学术思想的批判 ——sport不是体育,在中国体育界很少有人赞成
尽管是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熊斗寅第一次听到physical education(体育)与sport(运动)不是一回事的说法时,仍然感到很新鲜。
当时是1979年中,时年53岁的熊斗寅在饭桌上听到自己的朋友、东北师范大学体育系教授林笑峰的上述说法,觉得有必要“请大家都听听”。在自我封闭了十数年的体育理论界,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体育运动)一直是一个不可分的词汇。
熊斗寅把林笑峰请到北京市崇文区体育馆路上的体科所礼堂,台下坐着百余名体育界的官员和学者。林笑峰上来之后的第一句话就是:sport不是体育(体育教育)——这敲打了每一位与会者的神经——在这之前,中国体育界还没有人这么说过。
讲演中,林笑峰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学校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和竞技体育(sport)要完全分开。事后看来,体育界很少有人赞成他,包括熊斗寅也表示反对;但在教育界,林的理论颇具市场。
接近30年之后,熊斗寅在崇文区的家中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回忆:我当时还有另外一层意思,中国的体育理论界一直没有学派,也没有不同的观点。如果林先生另创一派,百家争鸣,一定会促进中国体育理论乃至中国体育的发展。
在林笑峰做这个讲演的同时,体育界的举国体制已经踏上了“文革”之后的新征程。
1979年2月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体育业务工作上来,并确定了“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前提下,侧重抓提高”的方针政策,初步形成了奥运战略。1980年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对此进行了完善,竞技体育为工作中心的战略正式形成。林笑峰的理论,显然在和这种体制唱反调。
到了1982年,体育科学理论专题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烟台召开。林笑峰在会上再次阐述了自己的理论。时至今日,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系教授卢元镇依然记得当时的场景:林先生上来就说,physical education和sport是两回事,把学校的体育教育和竞技体育混为一谈是说不通的。
时任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主任贾世谊则在发言中帮了林笑峰的忙:“中国体育概念不清、思想混乱、实践盲目。”
反对者迅速发表不同意见。据卢元镇回忆,就在林笑峰发言之后的第二天,广州体育学院的一位教授在国家体委一位官员的支持下,登台发言,指责林笑峰的思想“右倾”。
关于那一场争论,2007年,晚年健康状况不佳的林笑峰先生在接受《体育学刊》采访时亦做过一次较为详尽的回忆:我的发言惹起一些人的不满,连夜组织人力写批判的发言稿,广州体育学院的那位先生上台发言,指出我等的观点是全盘否定中国30年的伟大成就,重洋轻中,思想反动。北京体育学院赵斌副院长当场问到:这是谁搞的发言,何必这样上纲上线。台下很不平静,议论纷纷。
事情还没有完,当时与会的国家体委一位负责人表示:要注意体育界的阶级斗争新动向。会后,她直飞北京,向国家体委党组汇报此事。时任国家体委副主任黄中由于会议期间“立场不够坚定”,受到了党组的批评。
次年,在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烟台会议的情况被写成通报,遍传全国。随后,林笑峰在东北师范大学被暂停授课资格。
或许是林笑峰在教育界的影响,教育部向相关部门反映体委搞学术思想上的大批判(当时已不许再搞大批判),相关部门就此检查体委。体委的答复是:我们搞的是学术讨论,不是大批判。
重压之下的林笑峰放弃了东北师范大学的教职、户口,南下广州与卢元镇成为同事,已是后话。 今年82岁的熊斗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场批判之后,我原先设想的不同体育学派百家争鸣的局面再也没有出现。他说这番话的时间,是烟台风波26年之后。
全民族的盛宴 ——“中华民族一定能跻身世界体育强国之林”
1982年,印度新德里第9届亚运会上,中国代表团以61枚金牌的成绩压倒了昔日强者日本队的57枚金牌,一举成为亚洲竞技体育头号强国。1983~1984年间,上海籍运动员朱建华连续3次打破男子跳高世界纪录,几乎成为民族英雄式的人物。而另一支具有民族英雄色彩的队伍中国女排,也在1981~1984年期间,实现了世界大赛的三连霸。 次年夏天的洛杉矶奥运会上,国家体委原预计可获6~8枚金牌,但因前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抵制美国奥运会,中国代表团一举卷走15金,金牌数位居世界第4,“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熊斗寅说。
佳绩不断的背景下,竞技体育的胜利成为全民族的盛宴。
1984年8月4日,有“跳马王”之称中国体操名将楼云以19.950的高分获得男子体操跳马冠军。细心的美国《侨报》注意到这是中国代表团的第12枚金牌。次日,一篇社论出炉:南宋岳飞被12道金牌召回,宋高宗丧权辱国;今日楼云喜获第12枚金牌,为国增光。
当时在国家体委系统工作的卢元镇回忆,奥运会举行期间,来自华侨、驻外使领馆、留学生的贺电源源不绝,“因为出色的成绩让他们在海外扬眉吐气”。
奥运会后,霍英东先生设盛宴招待中国体育代表团。席间,霍英东突然站起来,用并不流利的普通话说了句简单的话:“我想拿出1亿港元,作为发展祖国体育事业的基金!”语音刚落,全场掌声雷动。
面对如此热烈的气氛,同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下发,通知的最后一句话是:中央相信,在体育战线全体同志和全党、全男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中华民族一定能跻身于世界体育强国之林。
此前一年,也是五运会结束后不久,国务院下发《批转国家体委关于进一步开创体育新局面的请示的通知》,两次提到体育强国的概念,通知认为,在20世纪内要成为世界体育强国,还需作出艰苦的努力。
1986年4月15日,国家体委做出《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提出体育改革要以社会化为突破口,以训练竞赛改革为重点。但在事后看来,这一次体改“雷声大、雨点小”,反倒是竞技体育的核心地位再次得到强化。
就在同一个文件中,“以革命化为灵魂,以社会化和科学化为两翼,实现体育腾飞”的口号提出,两个“超前发展”理论(体育可以超越于经济的发展,竞技体育可以超越于群众体育的发展)获得正式确立。
2008年3月30日晚,北京体育大学一位薛姓教师把一本编写于1985年,于2005年再版的《体育概论》交到《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手中。
翻开这本“体育学院通用教材”的第210页,可以看到这样的表述:所谓体育强国,是指在世界重大综合性比赛的运动竞赛中名列前茅的国家,即以竞技水平为最鲜明、最主要的标志。例如,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取得总体优势,名列前几名(一般指3~6名)的国家。 (转自 2008年06月26日11:34 中国新闻网)
推荐人:林耕:2008-06-28 审阅人:104:2008-07-21 Tj:104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