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08-10-16 【编辑录入:admini】 |
不谈名门又如何? |
阅读次数:19013
|
在本届诺贝尔奖评选结果揭晓之前,钱永健无疑是最受国人关注的一位。为什么?所有媒体几乎给出了一致答案:华裔,更要注意的是,他是钱学森的堂侄。 伯侄关系,事实如此也不必刻意回避,但很多人将钱永健教授的研究与贡献一笔带过,不求甚解,而将更大兴趣放在他的祖系血统,甚至大做“钱一家子都是科学家”、“优秀遗传基因”等文章,这就有些不对劲了。如此角度,目的何在?是让更多人徒增“王侯将相确有种”的感慨?还是令人生疑:钱永健是不是沾了老爷子的“光”? 实际上,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诺贝尔奖的获奖研究,从来都是原创的、并已被实践证明对人类发展意义重大,根本不可能因为是钱学森的堂侄就得到特别垂青。而要说“遗传”,钱学森本人并未获过诺奖,钱永健又能沾什么光?舍本逐末,说到底,如此关注反映的其实是当下一种普遍浮躁的心态。 面对巨奖,媒体不惜挖空心思寻找花边趣闻,却不讲科普;而国内有些专家学者,也动辄拿着一个半个成果高喊诺奖,还有人干脆以被称作诺奖候选人为荣,在本年诺奖开始前,就炒出国内某官员诗人已经被提名诺贝尔奖的消息,而实际上,诺奖从未有过公布候选人一说。 在世界科技竞争激烈的当下,很多国人对诺奖情有独钟可以理解,但寻找旁门秘籍不足为论。就比如钱永健教授获奖一事,其得奖的项目是他自多年前便开始研究的,至今探索仍在继续。专业人士们能否从中看到他真正关注前沿、不急功近利,在平凡中的逐滴积累?媒体是否可以用更多科普文章与其个人传记,引导启发大众,让更多青少年发觉基础科学之美,找到前进动力?或许如此,才是正道。 (全文转自 2008年10月9日《解放日报》第5版,记者手记。责任编辑:徐宜忠)
推荐人:114 2008-10-15 Tj:190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