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08-11-28 【编辑录入:wfiwfi

硕士村官为何“ 败走”农村?
作者:陆文军 孙妙  阅读次数:21086

  1992年,硕士研究生杨本伦放弃国家机关的工作,到农村当了一名村支书。但是,6年后,屡屡受挫的杨本伦离开了农村,进城经商。

    

  回忆起当“村官”的经历,杨本伦说:“每干一件事情,困难和阻力都超出我的想象。”“在农村的六年经历,让我受益终生,我更了解基层工作和百姓疾苦,工作更有韧劲,心理承受能力更强。”他说,“我支持大学生当。‘村官’,只有了解农村,才能全面了解我国国情,这对大学生长远发展大有裨益。”

     

  那么,杨本伦又是如何“败走”农村的呢?他平静地总结:大学生有理想、有抱负、想干事,理论水平较高,工作有热情,但也有明显不足。比如,实践经验不足,眼高手低,到农村后容易“水土木服”。他说,自己的一个失误是对农村经济不很了解,盲目跟风兴办企业,结果上了几个村办小厂,上一个垮一个。第二个失误是村两委班子调整太频繁,没有形成很好的凝聚力。另外,当“村官”期间,自己没能与县、乡及有关部门协调关系,工作急于求成,没有创造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

    

  杨本伦说,一些有能力、有理想、有抱负的大学生,为什么在农村环境中成长不起来?从大学生自身来说,要把“进村”当作提升锻炼自己的机会,不断调整心态,调整工作方式和目标,做到符合实际、踏踏实实。

    

  对于党政部门而言,杨本伦认为,应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具体帮扶指导,使他们尽快进入角色。大学生“村官”从学校走向社会,对农村基层工作比较陌生,组织部门应该首先明确大学生应该“干什么”,用其所长。其次,建立健全培养锻炼机制,引导大学生“怎么干”。通过开展定期培训与经常性培训,讲授政策理论、农村法律法规等内容,让他们尽快了解基层情况和农村工作方式方法,帮助他们迅速进入工作角色。第三,对每名大学生“村官”都应安排有经验的基层干部结成帮带对子,实行结对跟踪培养,定期沟通交流,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指导他们开展工作。


  杨本伦认为,还应该加快用人制度改革,使基层干部有更多上升空间,让更多大学生留得住。选派大学生志愿服务期满后,面临再次就业,虽然各地出台了升本、考研方面的优惠措施,但对表现优秀、自愿留在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没有出台定向考录公务员和事业干部等激励政策,使大学生缺乏长期扎根的信心。

(全文转自2008年10月30日《组职人事报》)




荐稿人:丁经纹  2008-11-04  Sj:104  Sm:104  2008-11-27


 

 

0
 

上一篇生命的品格
下一篇澳大利亚人珍惜身边每点资源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