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6-07-12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新华每日电讯》2016年7月12日头版新闻 |
一项中国科技成果“远嫁”美国引出的话题 |
作者:本报记者尹平平
阅读次数:6438
|
今年3月,复旦大学的一次知识产权交易,引发关注:该校生命科学学院研发的IDO抑制剂——一款针对癌症和阿尔茨海默症等疾病的潜在药物分子——以累计不超过6500万美元的“天价”,有偿许可给美国HUYA(沪亚)公司。
对于这次校企间的合作,舆论的质疑声却远超喝彩:我们国家好不容易自主研发出来的“抗癌药”(其实远未成药),为什么要卖给美国?中国的企业,难道就没有能力“接盘”吗?
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是我们的既定国策。科技创新,最终要体现在促进经济发展上,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创新驱动的“最后一公里”。如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到位,必然阻滞科技成果转化。
荐稿人:lry 2016-07-12 执行编辑:lry 2016-07-12 责任编辑:lxl 2016-07-13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