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6-09-30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6年9月30日第15版 |
大学要培养的是“人”而不是“器” |
作者:宗璞
阅读次数:5684
|
我的父亲冯友兰一生有三方面的贡献,一是写出了第一部完整的、使用现代逻辑方法的中国哲学史,是这个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二是建立了他自己的哲学体系;第三他是一位教育家。很多人对这点不熟悉,我想着重讲一讲。他一生没有离开过讲台和学校。 父亲从美国留学回来,担任中州大学哲学系主任、文科主任。中州大学是新建的,河南历史上第一所大学。1925年校务主任离职,父亲主动向校长要求接任,他说:“我刚从国外回来,可选择的前途有两个,一是事功,一是学术。我在事功方面抱负不大,只想办好大学,所以需要指挥全局的权力。否则,我就要走学术研究的路子,那就要离开开封,去一个学术文化中心。”校长没有答应,但对他的直言很赞赏。 父亲当年八月就去了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后来河南中山大学(即中州大学)再聘他为校长,但他已经在清华找到安身立命之地,没有去。 父亲长期做高校管理工作,担任清华文学院院长18年,在西南联大也任文学院院长。1930年和1948年,两次被推选为清华校务会议临时主席,主持清华校务。写过大量的教育论著——《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国立清华大学教授会宣言》《大学与学术独立》《论大学教育》等。 父亲很爱护学生。他曾说,在学生运动中,学校负行政责任的人是政府任命的,但和学生又有师生关系,爱护学生是当然的。所以只能中立,希望学生不要罢课。这一态度与蔡元培、梅贻琦都是一样的。被国民党军警迫害的学生只要信得过他,到家里来隐蔽,他都尽力掩护。他保释和掩护过的学生有黄诚、姚依林等。 父亲认为大学要培养的是“人”而不是“器”。器是供人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都可以供人使用,技术学校就能做到。大学则是培养完整灵魂的人,有清楚的脑子和热烈的心,有自己辨别事物的能力,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对已往及现在所有的有价值的东西都可以欣赏。 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在北大、清华、联大维护和贯彻那些教育理念:学术至上、为学术而学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等。 1940年,当时的教育部长陈立夫三度训令联大,要求统一全国教材、统一考试、设立核定的必修课程。联大教授抵制这一命令。回复教育部的信是父亲写的,列出了不从命的几大理由,说“大学为最高学府,包罗万象……岂可刻板文章,勒令从同”“教育部为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大学为最高教育学术机关……如何研究教学,则宜予大学以回旋之自由,教育部为有权者,大学为有能者,权、能分职,事乃以治”“教育部为政府机关,当局时有进退;大学百年树人,政策设施宜常不宜变”等。后来联大没有按照教育部要求统一教材和课程。 (摘自 《旧事与新说:我的父亲冯友兰》,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荐稿人:lry 2016-09-30 执行编辑:lry 2016-09-30 责任编辑:lxl 2016-10-02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