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4-03-21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校关工委办公室

2019年上报征文
  阅读次数:1281

根深,才能擎起对祖国的爱

——记郑时龄院士科教报国数十载

作者:16级电子科学与技术 张欣怡、俞经淘

 

  作为一名同济学子,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感受着前人的感召,他们的光辉事迹催促着我们快速成长,时刻不敢怠慢。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当属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郑时龄。

  郑时龄院士还在上海读中学时,就深信“知识就是力量”,在他心底埋下了一颗热爱知识、热爱教育的种子。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时代的改变让已经在机械工业部第二设计研究院工作了13年的郑院士又燃起了追求知识的热情。就这样,在改革开放元年的1978年,郑院士返回了母校攻读硕士学位。

  随后的五年时间里,他分别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建筑学院做访问学者,以及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做客座教授,这五年走出国门进行学术深造的时光,不仅充分认识了当代建筑学界的发展动向,也让他了解了欧洲和美国各异的文化背景,打开了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归国返回母校后的他又花了3年时间取得了博士学位,52岁时他的学生生涯才真正意义上结束,漫长的学生生涯也奠定了他中西兼容、古今贯通、理论与实践并蓄的深厚学术功底。

  郑院士常与后学共勉:“今天的我们有条件不再闭塞,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宏观地看待自己的学科领域,如果只吃老本,如果我们脱离实际,还是不能有所作为。因此,我们还是要推崇‘光学’专业,永远要不断地学习。”郑院士秉持终身学习、好奇谦虚的“光学”精神,让他不断地在学术沃土里扎下根去,也正因如此,才得以始终站在学科的最前沿,带领学科的发展进步。

  郑时龄院士总是把学生的需要置于工作的首位,每一届本科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有郑院士的身影,入学时听他讲的“新生第一课”,这堂课中郑院士与新生的励志交流被认为是发挥思政功能的重要探索;到了五年级的本科生们还会听到他的“建筑评论学”,迄今仍承担这门课程30%授课内容,直到毕业典礼,学生们仍能看到这位“可爱老师”的身影。他每年开设的系列讲座如“五‘时’年,‘龄’距离”“‘龄’距离,话专业”“我和我们这一代人”等受到学生们的一致好评。用自己的学习工作经历鼓励后学,弘扬发奋严谨的治学正气,用自己的学识、智慧和能力为培养国家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同时他还教授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建筑理论必修课和选修课,已培养118名研究生,包括76位硕士,42位博士,其中相当一部分成为建筑设计、建筑教育和城市管理领域的佼佼者。

  郑院士不仅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院、建筑学界的后学们,也一直将向社会宣传普及学科知识也视为己任,他认为“只有全民对建筑的认识和理解水平高了,建筑的水平才会真正高起来”。他深度参与了2010年世博会的前期申办和筹备工作,担任世博会主题演绎总策划师、世博会组委会主题演绎顾问等,直到现在他还在参与后世博的规划和建设,世博的余温才得以在上海这座城市继续,兑现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承诺。2011年,他还主持编撰了少年儿童出版社启动的《十万个为什么》部分章节。郑院士真正诠释了“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内涵,他说“关心下一代是我们这一辈人的义务和职责”。他的传道受业不局限于时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融入教书育人中,将知识的火种传递给万千的后学,这些火种在祖国大地上必将薪火相传,代代不息。

  1994年郑时龄院士深度参与了上海的城市规划工作,他提出的以黄浦江和苏州河滨水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核心思想,已经被上海市政府采纳并付之实施,黄浦滨江沿线实现全面贯通,真正履行了“还江于民”的承诺,滨江沿线已成为上海最富有活力、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公共空间。

  1998年南京路步行街的方案设计时他担任专家组组长,并负责方案审核,短短一年的时间内组织同济大学校内许多学科,联合各方合作完成了从概念深化到各类设计的整个项目流程,保证了南京路步行街在1999年国庆的正式开放,成为了上海的又一城市地标。

  郑时龄院士作为核心专家参与编订《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其中提出的“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点睛了上海这座城市成为21世纪全球城市雄心。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郑时龄院士恰如一棵参天大树,数十年如一日扎根在祖国大地,保持着对学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对教育工作的一片赤子之心,对服务城市建设的奉献精神,擎起了对祖国厚重的爱。

  他先后获得“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教育部“国家教学名师奖”(2008年)和“教书育人楷模”(2012年)“上海市教育功臣”(2018年)。

  每一个人都与我们所属的国家和当下的时代产生紧密的联系。出生在新世纪的我们也许比郑时龄院士更加幸运——我们已经享受到了祖国的飞速发展带来的种种好处,也生在了一个更加兼容并包、开放进取的时代。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黄金时代,接过郑时龄院士的接力棒,在属于我们的故事里创造新的辉煌。

  

1、根深,才能擎起对祖国的爱——记郑时龄院士科教报国数十载  作者:李轶男 1752164 城乡规划专业

2、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作者:17日语1班 郭倞见

3、郑时龄院士 作者:18级日语一班 王可盈

4、读懂中国——我和我的祖国——学习郑时龄先生


当前是:2/5 共5条信息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第
0
 

上一篇母校老师琐忆
下一篇2021年上报征文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