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4-09-14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校关工委办公室

他的严谨治学一直鞭策着我们
《同济学子话恩师》
作者:沈景华  阅读次数:102

未标题-1.jpg



  他的严谨治学一直鞭策着我们

  ——回忆导师蒋大骅先生

   作者:沈景华

 

  蒋大骅先生 1984 年从美国访学 回到母校同济后,我有幸成为他回国后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由于我是建结 77 级五年制的学生,提前参加了四年制毕业班同学的考研,考取硕士研究生时,我的大学五年学习还没有结束,因而,蒋先生带我这样一个研究生,首先指导的却是我的大学毕业论文。在国外,带大学生毕业论文的往往是助教,蒋先生刚从美国回来,又是全国知名的专家,真的会亲自指导一个大学生的毕业论文?我心里没底。在接触了蒋先生后,我的疑虑消失了。

  蒋先生做学问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深刻地影响了我的成长。白天要上课,蒋先生就邀请我晚上到他家去指导我。我们经常会因为一个方程式或一道命题讨论到深夜。后来,在我攻读研究生阶段,他更是经常为指导我们而加班至深夜。

  在蒋先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指导下,我的学士论文、硕士论文部分内容均发表于权威学术刊物。这些论文的发表,都是在蒋先生一字一句修改完善后才得以实现的。

  我于 1985 年 5 月参加硕士论文答辩,当时由于种种原因,蒋先生还未评上“博士生导师”,但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学位评审委员会居然确定我的硕士论文“达到博士水平”,并在同济大学的校报上专门做了报道,可见蒋先生当时在学术指导上已是“博士生导师”了。

  20 世纪 80 年代要想出国学习,审批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些领导和导师不愿意送自己的学生出国,蒋先生却非常支持和推荐我们年轻人出国深造,他曾说,“我会失去得力的助手,但我还是要为你们年轻人的前途考虑”。所以蒋先生不仅在专业领域是知名的专家,也非常支持社会的改革开放和重视人才的国际化培养。当时我申请去德国读博士,几所德国大学均发了邀请,德方不仅同意承担我在德国的费用,其中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的教授还寄来了赴德的飞机票。可我当时“因私”出国,无法换到 100 美元的出国外汇。此时,蒋先生从自己的积蓄中给了我 30 美元。

  就这样,我口袋里存着仅有的蒋先生的 30 美元出国了,就靠着这30 美元,我在法兰克福机场下飞机后,买了火车票去达姆施塔特市。

  1991 年 10 月,蒋先生来德国参加“ISO 砌体结构技术委员会会议暨第九届国际会议”,并且是会议的主席或分会议主席。中国的导师将来访,我非常高兴,就和德国的教授谈起此事,出乎意料的是,德国的几所大学均反应积极,希望邀请蒋先生去做学术报告,并且还按德国教授的标准支付报告费。我从中体会到了蒋先生作为一位同济母校的中国教授,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的地位。

  蒋先生来德国时,我有幸陪同蒋先生去德国各地做学术报告,并为我曾有这样一位中国导师而感到骄傲。蒋先生来德国看望我时,不仅关心我在德国的学业,还带来了他夫人惠纫秋老师为我专门做的熏鱼。惠老师一直记得,在国内时,我晚上去蒋先生家讨论学术论文,经常邀请我吃饭,我最喜欢吃的就是这道菜。

  蒋先生在去德国访问前,参加了母校同济组织的教师体检,就在蒋先生从德国回到中国后,体检结果出来了,蒋先生不幸得了不治之症。也就是说,当时蒋先生到德国时已有病在身。这次的德国之行,是蒋先生一生中的最后一次远足旅行,也是我见到蒋先生的最后一面。

  作为学生,我非常缅怀和蒋先生、惠老师夫妇相处的日子。蒋先生的努力勤奋和严谨治学的作风,一直鞭策着我们这些学生。我每取得的一点进步和成就,都和蒋先生、惠老师以及同济母校其他众多的领导和老师的悉心教育和培养是分不开的



荐稿人:ffy 2024-09-14 执行编辑:ffy 2024-09-14 责任编辑:xwf 2024-09-14

0
 

上一篇教育强国,梦启星河
下一篇一份保留至今的“课程设计”作业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