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4-12-24 【编辑录入:ych】 文章出处:校关工委办公室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领路人——记导师戴晓虎教授
《同济学子话恩师》
作者:唐燕飞  阅读次数:197

微信图片_20241224102711.png




  和导师的初遇, 是在2014年10月。当时作为本科生的我,申请参加 “上海市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以下简称“上创”),借这个契机我遇见了我的人生导师——戴晓虎教授。老师是那么和蔼可亲,谈吐举止温文尔雅,浓浓的学者风度。他作为环境学院的院长,对待我们这群跨专业参加“上创”的本科生,不仅没有架子,而且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耐心给我们讲解研究背景和研究思路,甚至逐字逐句指导我们如何按照逻辑关系修改申请书中的语句。在后来的项目开展过程中,我们几次遇到实验难题寻求导师的帮助,他不厌其烦地与我们探讨,引导我们系统思考,并提醒我们注意实验安全。在这样“平等对话”的氛围下,我们在文献调研中学到了实验设计的方法、在实验中锻炼了动手能力。理论结合实际,我们的“上创”项目不仅提前结题,并且最终获得了“慧信 - 胡家骏环境教育奖励金(金奖)”,项目的三名成员获得了创新学分。2016年,我有幸获得推荐免试研究生名额,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到戴老师课题组里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2017年9月,我正式成为一名博士研究生并加入戴老师的课题组。和导师进一步接触之后,我发现老师工作忘我,常常工作至凌晨2~3 点。在学术科研上,老师稍显严肃,甚至很“较真儿”。记得有一次,临近一个特刊投稿截止日期,我将写完的摘要和前言部分没有仔细检查就给老师发了邮件,第二天早上8点老师来电话约我一谈。我到了他办公室,只见他将摘要打印出来,在上面用红笔标出了一个个不当的用词甚至错误的标点符号,并详细列出了几点修改建议,叮嘱我说:“做学问不能着急,要对每一个实验数据负责,要让每一张图简洁有力地说明问题,让写出来的文字翔实易懂,这样的东西才经得起考究。这也是对自己的交代。”老师的话很朴实,看似只是在教我写文章,其实是在教我时刻秉持严谨的科研态度,我一直记在心底。

  老师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特别是在准备汇报的 PPT时,他总会召集课题组的相关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深入探讨,有条理有依据地组织汇报素材并且反复推敲。常常直至汇报前一夜仍然在修改,对每一处标点、每一个图例都严格把关。我常常想,导师带领我们参与这样的工作,是为了让我们早接触、早锻炼、快成长。他并没有“甩包袱”,而是十分乐于与我们探讨和辩论,完全是恩师与学生携手共进的关系。这也无形中促进了课题组的团结协作,并营造了良好的相互学习的氛围。

  导师不仅在学术上融会贯通、视野开阔,而且评述时政, 关注社会,如国际贸易摩擦与核心科技竞争、智慧城市设想与小区泵房管理等,都是导师与我们在专业以外的另一类话题,将我们的视线引到象牙塔之外的社会经济发展,鼓励我们发散思维。

  课题组的研究始终瞄准国家的需求,几次组会临近尾声时,老师都没有催促我们只专注做实验、发文章,而是鼓励我们多关注时事和全球动态。有一次老师说起十九大报告:“十八大以来的5年,党和国家在发展路上遇到的问题错综复杂,而报告里能够抓住主要矛盾,从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出发,逻辑缜密又完整深刻地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和发展方向,我想这值得我和大家去学习。我也鼓励大家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与祖国发展结合起来,并为此做长远规划并不懈奋斗。”导师的一席话,让我们感悟能够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是多么自豪又有意义的事。

  导师爱学生、启发学生, 都体现在平日的点滴里。戴老师常常提起当初公派留学德国和之后在德国工作生活23年的经历,说到博士期间的经历最重要的是培养能力以及保持一颗对世界的好奇心,所以不要有太大的压力,要学会“enjoy”自己的学术生活。导师曾分享自己多年科研工作的体会,即“看见与被看见”,意思是看见他人研究工作的亮点,看见自己的领域在世界发展的方向,并且看见自己的学生的潜质和能力,努力使整个团队被世界看见。导师在外开会,听到与学生研究相关的报告,会在对方允许的情况下将相关资料及时分享给学生,并电话讨论学术问题;导师不仅认真指导在读研究生,还帮助毕业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尽量推荐合适的工作。

  能够成为戴老师的学生,是我也是课题组所有同学之幸。我们要铭记师恩,不断砥砺前行!



荐稿人:ych 2024-12-24 执行编辑:ych 2024-12-24 责任编辑lxl 2024-12-26

0
 

上一篇他,坚守师者的诺言 ——记何品晶教授
下一篇桃李春风 亦师亦友 ——我和导师黄清辉的故事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