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5-07-19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校关工委办公室

稻穗黍香,使命长燃
2025年网上阅读征文获奖作品
作者:材料学院 陈奕宏  阅读次数:138

陈奕宏.jpg


  稻穗第一次没入我指缝,是清明前后,早春的风还带着凉意,我蹲在外婆家的田埂边,看大人们把嫩绿秧苗一株株插进抖着泥浆的水田。那时的我嫌湿鞋、嫌脏手,也嫌太阳的毒辣,一到中午就抱怨“真苦真累”。可等到暑假晚稻的再次插秧,等稻香漫过黄昏,我才懂得劳作的意义——田里一拔一插之间,埋着一家老小一年的心安,也刻着一代人对土地的敬畏。高中以前,我家一直靠水稻过活,一年两季;每到插秧、收割,亲戚邻里彼此帮手,汗水里有泥土的咸味,也有互助的甘甜。后来离乡求学,每闻稻谷晒场的稻香,眼前便闪回外婆弯腰的背影,和那一湾满载希望的水田。  

  最近,校关工委启动新一轮网络征文。昨天我在关工委翻到《昔日勇士炸机场,今日原野黍米香》,对题目里“黍米香”三个字格外敏感——它让我瞬间想起外婆家田里那股熟悉的谷香,也把我带回到晋北夜空。文章描绘的阳明堡机场,如同时空的双面镜:1937 年,陈锡联率三营夜袭此地,火光映红滹沱河;今日,爆炸声沉入土壤,盐碱荒滩化作黍米良田。文字里,那片被手榴弹撕裂的跑道,如今长满金黄黍穗,风吹起的绿浪淹没旧时的硝烟。我忽然想到外婆家的稻田——同样的泥浆、同样的脊背弓曲,却因时代不同而呈现截然相反的色调:一个是战火下的血与火,一个是和平中的香与甜。想到这里,胸口像被什么轻轻刺痛:土地可以遗忘炮火,却牢记种子的方向;历史可以远去伤痕,却把使命的火把递到后来者掌心。 

  2023年暑假我赴江西遂川县沙田希望小学支教。这段支教经历,让这种感悟变得更加生动具体。小学坐落在群山的褶皱间,课桌椅被太阳晒得发白。下午放学,孩子们要帮家里去田里翻地、干农活;黄昏时,家长挑着刚摘的辣椒、青菜走进校园,放到我们简陋的厨房里,对我们说:“老师,你们辛苦,也要吃饱。”他们无法提供城里的伙食,却把土里最鲜活的颜色奉上。辣椒剥开,辣汁直扑鼻腔;鲜玉米剥下,乳白汁液滑过指缝——支教食堂条件简单,伙食寡淡,这些蔬菜胜过山珍海味。我在习题册边写下一个词:“善意的粮食”。它让离乡青年第一次明白,“吃饱”不仅是生理满足,更是土地与人的微妙连结,是陌生人之间最朴素的倾听与支持。

  读阳明堡的报道时,黍米田的芬芳自然而然把我拉回那段支教记忆。昔日勇士炸毁飞机,为的是掐断侵略者的空中利刃;今日土地产出稻黍,为的是让世代子孙不再挨饿。战时与农时的交错,像两条看不见的河流,在同一片原野上交汇:一条流淌着血色的牺牲,一条孕育着酥软的播种。想到此处,“历史、使命、责任、担当”这四个常被放进课本的词忽然有了温度——它们不是喊口号的旌旗,而是稻谷里的温热蒸汽,是黍穗被阳光点亮的蜡黄,是孩子递来土豆时手心的湿汗,也是八十年前夜袭跑道的爆炸火星。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也同时叩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钟声。八十年前,南京的废墟尚未腾起新绿,苏联刚刚结痂战争的伤口,欧洲的平原布满坦克履带碾出的沟槽。八十年后的今天,和平的我国已把饥饿列进博物馆,却仍有异域的孩子在断壁残垣中数馍分粮。新闻里,东欧的炮火映红天际,麦田被燃烧弹点成焦黑;中东的废墟里,难民排长队等待救援食物,孩子抱着分到的罐头,“吃饱”成了最大的奢望。这些画面像锈钉扎进屏幕,也钉进我的良心:我有稻香可依靠,有黍米可为香饭,而世界的另一端,有人盼望一碗温饱。和平与温饱从来不是天降恩赐,它们靠的是前人献血、后人守望,靠一代又一代的勤劳的双手与额头滚落汗滴。

  外婆的稻田教会我“天不变,地能变”,支教的菜篮让我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而阳明堡的黍米则提醒我:如果没有人替我们扛枪,黍米或许永远也长不到成熟的季节。食物与安全交织,责任与使命同行——这是历史递给我们的试卷,无法逃场。支教结束返程那天,我在课堂黑板留下一行字:“愿你们的梦想像田里的稻苗,不怕烈日,不畏风雨。”孩子们天真浪漫地说:“老师,我们会好好读书,也会好好种田。”那瞬间,我体会到“担当”落地的质感:不是高声宣言,而是一粒粒坚实的稻米、一行行被抚平的垄沟。 

  阳明堡机场遗址如今已被黍田覆盖。风过,波浪闪亮;黍香蒸腾处,似有三十余位勇士和千千万万为国捐躯者的灵魂在悄声低语。倘若他们站在田埂上,听我叙述从稻田到课堂、从黍米到世界粮荒的念想,或许会放下枪,拍拍我肩:“好好干。让后辈不挨饿、不受辱,就是最好的胜利。”那时,我会把他们的盔帽换成草帽,把手榴弹换成种子,然后在无垠的田野里松土、播粮、浇水。轰鸣远去,粒粒归仓——这便是胜利的另一种回响。  

  夜半回宿舍,我把黍米香写进日记。灯光下的文字温软而闪光,像初熟稻粒的透明浆。我把外婆教我插秧的动作写进结尾:先用双指捏住秧苗根部,再在水下轻拧,让根须与泥紧贴。那一瞬,手指与土地合为一个整体,像在对泥土说悄悄话:“请把希望照顾好。”我想,这或许就是我理解的担当——让每一次专业选择、每一次志愿行动,都像插秧一样扎实;让每一项实验微小成果,都能在民族与世界的田野开花结果。历史给青年留下的最大馈赠不是荣耀,而是未竟的功课。愿我和我的同龄人,都能带着泥土的气息和书卷的墨香,在和平的田野播撒责任,在风雨的世界守护粮香,让炮火不复燃,让稻黍常年青。

  八十年前的夜空,爆炸照亮了滹沱河;八十年后的夕阳,谷穗映红了同一片天幕。历史把“牺牲”交给过去,把“建设”托付给现在,把“和平”寄望于未来。只要稻香仍在,黍香仍在,只要我们肯弯腰插秧、肯俯身科研、肯仰望星空,土地与世界终会回以温柔——这,正是阳明堡带给我的真切感悟,也是我愿意在征文中郑重写下的青春誓言。



荐稿人:ffy 2025-07-19 执行编辑:ych 2025-07-21 责任编辑:xwf 2025-08-02

0
 

上一篇以身教者从 以言教者论 ——记恩师吴贇教授
下一篇军装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