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25-07-19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校关工委办公室 |
军装 |
2025年网上阅读征文获奖作品 |
作者:土木工程学院 张彤宇
阅读次数:130
|
作者 柜顶的樟木箱里躺着三套军装,靛蓝、草绿、涤卡绿,叠成三块凝固的时光。六十年代的铜纽扣结着川东的雾,七十年代的衣领袖口浸着嘉陵江的夜雨,它们沉默地躺在黑暗里,却将历史的褶皱一寸寸熨成山河的纹路。 最上层的靛蓝布料硬得像块铁皮,领章上的“通讯班班长”褪成青灰。这是外公十八岁时的军装,裹着1959年大巴山的霜,布料纤维里嵌着皖南的雪粒,尘土溅进军装褶皱,成了永远洗不去的星辰。 第二套草绿军装腋下结着盐霜,像干涸的海岸线,标记着特务连匍匐训练时吞下的沙砾。1962年特务连连长的铜质肩章躺在锡盒里,边缘被岁月磨得发亮,仿佛还在发出紧急集合的哨音。 最深处的涤卡绿军装最是工整,1978年的退伍证夹在第二颗纽扣位置,纸边已与墨绿纤维长成共生体。退伍后,外公把军装锁进樟木箱,去到重庆公安局,便也在后来的警服上留下同样的折痕——公安特派员的制服、派出所所长的衬衫、刑警队长的夹克,统统被他叠出刀削似的棱角。两种服装在衣柜里对峙几十年,直到某天才发现,警服领口竟生出绿色的霉斑,像历史在暗中续写未尽的章节。 防潮箱的玻璃凝着水珠,1959年的靛蓝军装正在析出盐粒。那些晶体多像五卅运动时工人额头的汗,遵义会议桌上凝结的夜露,抗战战壕里结冰的血珠,不同年代的苦难在纤维里重逢,化作相似的结晶形态。那七十年代的涤卡军裤膝盖处磨出毛边,让人想起百团大战时磨破的绑腿,上甘岭坑道里磨平的枪托——原来,所有坚守都会在布料上刻下年轮。 梅雨季的晒衣绳是时光的竖琴。水珠坠地时溅起涟漪,晾衣绳上的夹子咬住不同年代的褶皱,风掠过时,军装下摆荡出历史的弧度。 靛蓝军装滴下的水珠里有黄浦江的咸,草绿军装蒸腾的土腥带着太行山的烽烟,涤卡军装飘散的樟脑味混着红岩村的松香。水渍在阳台漫漶成奇异的地图:1925年的租界街道与1975年的刑侦辖区重叠,1935年的赤水河与1990年的长江航道交织。每个人的军装褶皱里,都藏着整个民族的等高线。 待深夜整理时,发现三套军装的纽扣孔全朝向右上方四十五度。这个被外公保持半世纪的惯性,像某种隐秘的仪式:通讯班长扣紧军装迎接晨雾,刑警队长系好警服踏入夜色,倾斜的扣眼始终对准历史的磁极。当我试图解开一颗铜纽扣时,金属与布料的摩擦声仿佛与现代服务器的嗡鸣共振,那些声音竟能穿透百年时空,在数字洪流中激起同样的涛声。 或许他早参透了其中的隐喻,所谓使命,不过是把同一块铁锻进不同的年轮。 暴雨夜,樟木箱洇出墨迹般的水痕。1959年的军装吸饱水汽后,竟重现出当年笔挺的轮廓;七十年代的涤卡军裤在潮湿中舒展,仿佛要迈步走向某个未尽的黎明。水珠顺着衣褶滚落,在瓷砖上敲击出分不清年代的节奏,恍惚听见历史在说:所有的离去都是归来,所有的脱下都是穿上,你看那警服上的折痕,或许正是某次会议决议里文字的转世。 长大后,我常常去到各种历史陈列馆里,看见那些年代的东西被陈列在恒温恒湿的玻璃柜中。狭小空间里,我将手抚过防潮柜,仿佛依然能触到那些粗粝的纤维在低语:它们从不是往事的墓碑,而是通往明天的船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既是历史的继承者,也是未来的开创者。纪念“五卅”运动100周年、遵义会议90周年、抗战与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不仅要铭记苦难与辉煌,更要从中汲取前行力量。以历史为镜,明辨方向,新时代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避免重蹈“左”或“右”的覆辙;以担当为笔,书写新篇,从脱贫攻坚到科技创新,从“一带一路”到生态文明,每一项事业都需要青年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投身其中;以创新为帆,破浪前行,在信息时代,我们也需善用新媒体传播中国声音,抵御外来的文化霸权。 嘉陵江水仍在窗外奔流,卷走经年的落叶与如今的数据流。两种服装在霓虹中交融:军装的靛蓝沉淀成量子计算机的呼吸灯,警服的墨绿融进智慧城市的脉络。那些将军装叠进警服的人,早已把自己锻成磁铁,一头吸着“五卅”运动的呐喊,一头指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星河。 深夜伏案,我常对着军装映在墙上的影子举杯—— 敬所有在衣里延续的魂魄,敬每道被重新诠释的褶皱。 敬我们共同穿着的、这身名为传承的无形戎装。 荐稿人:ffy 2025-07-19 执行编辑:ych 2025-07-21 责任编辑:xwf 2025-08-02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