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25-07-26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校关工委办公室 |
一朝兵团人,一生兵团魂 |
姥姥、姥爷的兵团峥嵘岁月 |
作者:电信学院 赵尤博
阅读次数:159
|
作者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姥姥总是坐在那把老旧的摇椅上,沐浴着午后的阳光,缓缓讲述着她早年从江苏跟随姥爷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垦边疆的故事。那些故事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照亮了我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想象。 姥姥出生在江苏淮安市(彼时为淮阴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那里有潺潺的流水、碧绿的稻田和袅袅的炊烟。在那个纯真的年代,她与姥爷相遇、相知、相爱。那时的爱情,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没有八抬大轿的迎娶,只有同甘共苦的奋斗和相濡以沫的承诺。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姥爷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决定奔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投身到开垦边疆的伟大事业中。姥姥没有丝毫犹豫,她收拾好简单的行囊,带着对祖国的深情和对姥爷的爱,踏上了那片陌生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 那一年,姥姥只有19岁,姥爷只有23岁。 他们乘坐着破旧的火车,一路向西。漫长的旅程中,窗外的景色从江南的水乡渐渐变成了西北的荒漠。风沙弥漫,条件艰苦,但姥姥从未有过一丝后悔。当他们终于到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驻地时,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广袤无垠的荒原,没有高楼大厦,没有繁华街市,只有漫天的黄沙和呼啸的风声。 初到兵团,姥姥和姥爷被分配到了农场。他们住在简陋的地窝子里,冬天寒冷刺骨,夏天闷热难耐。但这些困难并没有吓倒他们,他们和其他战友们一起,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开垦工作。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荒原上,他们就扛着锄头、铁锹,走向田间地头。土地坚硬如铁,他们一锄头下去,只能留下一个浅浅的印记,但他们没有放弃,一锹一锹地翻,一寸一寸地垦。 在开垦的过程中,姥姥学会了许多技能。她学会了种植小麦、棉花等农作物,学会了喂养牛羊。每天,她天不亮就起床,照顾牲畜、打理庄稼,直到夜幕降临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地窝子。尽管工作辛苦,但她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因为她知道,自己正在为祖国的边疆建设贡献着一份力量。 除了繁重的劳动,姥姥还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有一年,农场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大家面临着饥饿的威胁,但姥姥和战友们没有被困难打倒。他们四处寻找水源,挖井抗旱。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他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共同度过了难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兵团的建设越来越好。一片片荒原变成了绿洲,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姥姥和姥爷也在这里扎下了根,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后来,姥爷被调到机关工作,姥姥也跟着“享福”,调到了乌鲁木齐市区的菜市场工作,这里虽说仍然需要起早贪黑,仍然十分辛苦,但比起在团场劳动,还是轻松一些。 如今,姥姥已经年迈,她的头发花白,脸上布满了皱纹。但她讲述起那段往事时,眼神中依然闪烁着光芒。她常常说:“那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虽然艰苦,但却充满了意义。我们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这片土地的面貌,也见证了祖国的发展和强大。” 在阅读学校关工委《致敬!兵团70年》和《沙漠之子唐希明》这两篇报道时,我从他们身上看见了姥姥姥爷的影子。小时候姥姥的讲述一下子涌入我的脑海,回忆交织着我新的感触,我仿佛看到了当年那群热血青年,他们怀揣着梦想,远离家乡,来到这片边疆热土,用青春和汗水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赞歌。他们的奉献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激励着我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勇敢地面对困难,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姥姥姥爷的故事,是老一代热血青年故事的缩影,更是一部关于奋斗、奉献和成长的史诗。它让我明白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种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而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我会将姥姥的故事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感受那份伟大的精神力量。 历史长河从未远去,它正裹挟着无数青春的故事,浩浩荡荡奔向更壮阔的海洋。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那些沉睡在岁月深处的往事,依然散发着震撼人心的温度。 荐稿人:ffy 2025-07-26 执行编辑:ych 2025-07-28 责任编辑:xwf 2025-08-02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