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25-08-02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校关工委办公室 |
木排载不动的壮歌:从苗岭到龙华的最后 365 天 |
2025年网上阅读征文获奖作品 |
作者:经管学院 曾航
阅读次数:129
|
作者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 “将来总会有人记起他们的”,鲁迅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写下跨越时空的预言。五月,站在龙华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间,凝望着二十四座永不褪色的丰碑,我终于懂得:有些名字,注定要在民族血脉中永生;有些信仰,注定要在历史星空中闪耀。 是的,我们记得—— 你们是烈士陵园里永不褪色的二十四颗星,是刻在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的永恒注脚。 我更记得—— 锦屏的青山记得,清水江的木排记得,那个穿着蓝布长衫从苗岭走出的侗族青年。你是永远活在我们血脉里的 “坦之”—— 你的字,藏着侗族大歌的悠扬,藏着苗岭梯田的厚重。你是龙大道,你是寻找救亡图存道路上的先锋。 …… 清水江的木排在晨雾中浮动,载着二十四岁的龙大道离开茅坪镇,他或许不会想到,这条幽幽水路将成为他生命倒计时的起点。从1930年2月到1931年2月,365 个日夜,他用脚步丈量信仰的长度,这位侗族青年从上海的工人棚户走向安徽的煤窑深处,从江西的瓷都街巷走向龙华的血色刑场,将自己的生命化作一粒火种,在暗夜里燃烧出永恒的光。 第 365 天:长衫换工装的诀别 上海的春风裹挟着黄浦江的腥咸,龙大道站在曹家渡的滚地龙前,最后一次抚摸身上的长衫。这件父亲从锦屏捎来的蓝布长衫,曾伴他走过莫斯科的寒冬,此刻却要永远留在1930年的春天。当他将长衫叠进木箱时,忽然想起十二岁那年,在茅坪新学堂第一次读到 “天下兴亡” 时,指尖也是这样的颤抖。粗布工装套上肩头的刹那,他知道,这不是简单的换装,而是旧时代的诀别、新世界的启航。 第270天:淮河岸边的赤色星火 芜湖梅雨里,化名 “赵庄” 的他正在裕中纱厂锅炉旁搅拌煤渣。在棚户区的窝棚里,他教工人们用红绳打结记录罢工天数,用《共产党宣言》的油印本包裹窝头。布鞋早已磨穿,脚底的血泡与煤屑混在一起,他却仍坚持联系劳工群众,宣传那“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的礼物”。 第180天:窑火与心火的对话 景德镇落马桥的窑口旁,陶泥沾满裤脚的青年问:“老周,这窑火能烧尽千年积垢吗?” 添柴的老周答:“烧不尽,但能烧出个新天地。” 当瓷片在沙滩画出革命地图,当藏着传单的青花瓷坠入昌江,飞溅的浪花里,分明是千万只白鸽振翅欲飞。青花瓷不再是冰冷的容器,而是流动的宣言;昌江也不再是沉默的江水,而是奔涌的革命血脉。 第100天:黄浦江畔的抉择 深秋的上海法租界,咖啡馆的玻璃上凝着水珠。龙大道拍案而起时,咖啡杯里的褐色液体溅在《布尔什维克》杂志上,晕开的痕迹像极了 1927 年宝山路的血迹。林育南按住他的手背:“大道,留得青山在……”, 他却望着窗外电车划过的轨迹,那些载着买办和报童的钢铁长龙,正将城市切割成明暗两半。深夜的闸北据点,妻子金翊群的织针在煤油灯下闪着银光,他摸了摸她隆起的腹部:“若生在春天,就叫春明吧。” 第30天:铁窗梅影里的信仰绝唱 龙华监狱的铁窗棂外,梅花开得正盛,香气混着血腥味使每一个人都神经发紫,甜腻与铁锈味在舌尖绞成死结,那是鲜花与鲜血在同一个清晨的殉道。龙大道用指甲在墙壁刻下《狱中》诗。这时难友递来一块发硬的窝头,他忽然想起母亲做的侗家酸肉,那坛埋在地下的酸肉,怕是等不到开春启封了。 审讯室的皮鞭落下时,他数着鞭声默诵《资本论》,当第三十七鞭抽在脊梁骨上,他笑了,他吐掉带血的牙齿:“全中国的工农都是我的同党!” 第0天:血色黎明 1931年2月7日,雪夜的龙华塔下,龙大道最后一次仰望天空。他想起清水江畔的星空,那里的星星总带着木排的松香。刽子手的枪响前,他高诵:“乌云总有一日散,共庆东方出太阳!”这声呐喊回荡在梅林,枪声惊起的寒鸦掠过天际,将星星的碎片撒向人间。 清水江的木排仍在漂流,载着侗家儿女的歌声。而龙大道的365天,早已化作永恒的星辰,照亮从苗岭到龙华的每一条康庄大道。当桃花再次染红龙华的墙垣,人们会想起那个永远留在29岁的侗族儿子,他用生命丈量的距离,正是信仰与光明之间最短的直线。 …… 沪昆高铁正以 350 公里的时速穿越苗岭山脉,车窗映出的不再是当年木排摇曳的清水江,而是光伏板矩阵折射的蓝宝石光芒。锦屏高铁站外,“革命老区” 的红色标识与 “龙大道故里”的文旅指示牌并肩而立,新能源公交载着村民们的喜悦穿梭于苗寨与县城之间。 2020 年,龙大道的故乡锦屏县正式脱贫摘帽,曾经为革命牺牲的山林,如今种满了经济林果,曾经的 “滚地龙” 棚户区,早已变成设施完善的居民区。当无人机掠过清水江上空,镜头里的现代化大桥与保留完好的侗族风雨桥交相呼应,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共荣共生。 站在龙华塔下,仰望今日的蓝天白云,忽然想起龙大道在狱中写下的诗句:“乌云总有一日散”。如今,乌云早已散尽,他和战友们用生命守护的中国,正以如椽巨笔书写着新时代的壮丽篇章。而他们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人民的心中,如同一座座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 2025年是极特殊的一年—— 当我们站在 “五卅” 运动 100 周年、遵义会议 90 周年、抗日战争胜利 80 周年的历史坐标上,回望的不仅是过往的烽火,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用鲜血铸就的精神谱系。 这些沉甸甸的周年纪念,不是时间的简单累加,而是精神的接力传承。在遵义会议会址的展板前,在上海 “五卅” 运动纪念碑下,在龙华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间,我们看见的是百年前青年振臂高呼的觉醒,是战争年代青年血染沙场的勇毅,也是和平时期青年扎根基层的坚守。正如龙大道当年在清水江畔埋下的革命火种,新世纪,你我正接过历史的接力棒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明白 “少年强则国强” 的深意。当纪念的钟声响起,身为同济人,更应牢记 “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 的使命,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播撒希望,让先烈为之奋斗的土地焕发新生;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让和平与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这是对历史最好的纪念,也是对 “如你们所愿” 的最有力回应。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让我们仰望星空 —— 那里有木排载不动的壮歌,有永不熄灭的精神灯塔,更有一代又一代青年眼中闪耀的星辰大海。 历史不会忘记,国家不会忘记,民族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荐稿人:ffy 2025-08-02 执行编辑:ych 2025-08-04 责任编辑:xwf 2025-08-09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