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3-08-31 【编辑录入:xwfgtx】 文章出处:外国语学院 |
有关道德教育的思考 |
——读《知识与德性的错位》有感 |
作者: 凌 波
阅读次数:7564
|
读了关工委网站上熊丙奇的《知识与德性的错位》一文后,感触良多。文中就复旦学生黄洋疑遭室友投毒一案,提出当今社会上“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这一可怕的现象,并且理性地分析了人们对于现今社会问题的看法。作者指出,对于这起投毒案件,舆论有两种解读,一种认为这只是“个案”,不必做过多的联想。第二种认为这折射出“中国教育的失败”,因为类似案例已经发生多起,例如多年前的马加爵事件、清华朱令铊中毒案等。作者认为两种解读都有偏颇,这虽然是“个案”,但对其背后教育问题以及社会问题的反思不能忽视;反过来说,不能因为这些案例便走入极端主义,情绪化地发表一些例如“当代教育完全是个失败”等言论,这对于解决问题毫无意义,而要注重加强生命教育、心理教育以及人格教育。 这篇文章引起我深深的思考,当今社会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何解决?下面,我从三个方面阐述对于这一社会现象的分析。其一,知识程度与道德修养并非正相关;其二,综合社会案例以及众人评论谈我对这些案例的看法;其三,浅谈加强道德教育的途径。 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改变世界,知识传授固然重要,它是社会文明发展不可缺失的一环,然而若没有道德的同步发展,只能陷入知识越多对社会危害越大的局面。知识与道德并非正相关,知识多的人也有可能素质低下道德败坏。我曾参加关工委在材料学院举办的一场关于加强思想素质的师生讨论会,其中有一位大一学生提出关于“成才”和“成人”哪个更重要的问题,引起很多人的讨论。所有回答这个问题的同学及老师都不约而同地表明,“成人”远比“成才”更重要。为什么?三聚氰胺、毒大米、地沟油的生产,严重突破了人类的道德底线,只有掌握知识技术的人,才能生产出这些对社会危害极大、影响极坏的产品。因此,道德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试想,如果我们辛辛苦苦培养的学生,走出国门,成了反对我们的敌国帮凶;如果我们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成了千呼万唤不回来的“成功人士”;如果我们教育过的孩子成为丧失了忠孝仁义礼智信,小则败家,大则败国的家伙,试问要他何用?。所以,人们在追求知识技术的同时,一定要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才可能真正成为一名有用之才。 在当今社会,道德缺失是人们谈论最多的一个话题。随着网络普遍化,越来越多社会负面现象浮出水面。高官腐败,诚信丧失,人心冷漠等等缺乏道德的负能量在影响着国人。有的人仗着这一优势在网上妄评是非,陷入了极端主义的思想泥潭。 “逢官必恨,逢富必仇”的思潮在社会中蔓延。许多人在涉及这类事件时,无限扩大他人道德问题。例如前两个月的波士顿爆炸事件中有一位中国留学生不幸丧生,中国一些评论者不但没有为这位留学生哀悼,反而认为家里有钱去国外留学就断定其为富二代,死了活该。这种令人可怕的思想正是缺乏道德、走入极端主义的现象。又例如,一位南京的中学生丁某在埃及游中,在神庙上涂鸦“丁**到此一游”,引起轩然大波。网友将其人肉搜索出来,令这位仍未成年的学生遭受极大的社会压力,虽然他本人及其父母都已公开承认错误,但这件事情对于丁某的影响远远不会就此消除。甚至会让他一生蒙上阴影。我认为,大家需要理性地对待别人,不走极端不偏激。 那么我们应如何提高道德教育呢?我认为,应当在学校中开设有关课程,可以针对当下社会热点话题,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社会,加强道德建设。现有的思想政治课大多有广泛空洞的嫌疑,如果能有具体的讲解,效果会更好。从现在盛传的四国小学生守则对比中可以发现,其他国家的小学生守则都有明确的指示,比如说不迟到不早退,提问时要先举手等具体要求,有利于小学生的理解与执行。相比,中国的小学生守则第一条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对于小学生略显深奥。在大学期间,更应该强调老师的言传身教,为学生指点迷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希望中国的知识教育以及道德教育都更上一层楼,使我国经济建设和精神建设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荐稿人:xwf 2013-08-31 执行编辑:xwf 2013-08-31 责任编辑:zjy 2013-08-31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