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5-11-19 【编辑录入:xwfgtx】 文章出处:关工委办公室 |
走自尊自主自强的道路——观纪录片《桥梁大师李国豪》有感 |
作者:土木工程学院 卫张震
阅读次数:7731
|
2014年9月,我正式入驻同济大学,踏上自己硕士研究生的求学之路。从那开始,我就在这个书香气浓郁的校园里,发现着老校长“李国豪”留下的种种印记。我的学习方向和老校长一样——桥梁工程。每次出入桥梁馆,都能看见伫立在门口的李校长铜像,以及他留下的治学箴言——“理论联系实际,发展桥梁科技。”慢慢的,这位仙逝的长者便如同一个伟大的传说一般萦绕在我的脑海之中。在今天看完纪录片《李国豪》之后,这个传说愈发的生动丰富起来。
我本科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原北方交通大学),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校长也是一位桥梁大家——茅以升。2013年,北京交通大学创排大型原创话剧《茅以升》,并成功入选中国科协“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我作为校话剧团的一名团员有幸参与其中,在演绎中体悟茅以升先生的人生经历,深受感染并从此立志学习桥梁工程。
茅以升和李国豪两位桥梁先驱的人生经历有着相似的地方,成长于中华民族备受屈辱的时代的他们深知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两人均外出求学并学成归国,将自己奋斗的一生同祖国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这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深深震撼着我。然而在他们相似的人生经历中,最让我深受启发的还是他们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民族和国家争取自尊自主自强的道路。
众所周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茅以升先生的领导下建成了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并主持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钱塘江大桥,可以说开启了中国桥梁工程的新纪元。这背后的故事,是当时浙江省建设厅还另外请美国专家华德尔做了一套钱江桥的设计。茅以升先生知道以后非常气愤,找到当时的建设厅厅长曾养甫说“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大桥,为什么要采用美国人的设计?您就这么不信任我们自己国家的工程师?”在他的争取下,最终采用了中国人自己的方案,不但省下了五百多万元(当时市值),还进行了充分的战备考虑。同样,上海打算在黄浦江上造桥的时候,最初的设计是日本人在做,李国豪先生找到当时上海市市委书记江泽民请命造桥,最终南浦大桥由同济大学设计完成,由我国自己的施工队伍完成建设,印证了中国人完全的自主能力。还有虎门大桥,江阴长江大桥……外国的桥梁设计和建设力量开始迅速而全面的退出中国。正如中国土木工程协会理事长谭庆琏所说,如果没有李国豪老校长的努力,中国的桥梁就不能走出一条坚持自主规划和创新的路子。如今上海乃至全国的大桥,无一不是中国自主能力的体现,反观各种高层建筑的建筑设计却几乎都是国外公司完成,原因恐怕就是在第一个高层建筑开始,就没有把握住自主设计的道路。
万事开头难,很多时候要有勇气有魄力走出第一步,打破内心的束缚,去一点点的尝试,最终都会得到极大的锻炼。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基础。给我们上《高等桥梁结构理论》的贾丽君老师在她的最后一次课上说:“我们同济桥梁毕业的学生一定要有自信,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积极的把握机遇,一个设计如果你有50%的把握,就要勇于尝试,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一定会越变越强。如果连接受挑战的勇气都没有,那你只会距离成功越来越远。”我想,这就是对于李国豪老先生坚持走自主道路的一种继承和发扬。
当然,自尊自主自强最牢靠的根基,一定是真正的实力。无论是茅以升还是李国豪,他们的信心一定是源于自身强大的能力。敢为天下先的人,不光要有大魄力,更应具备大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学生一定要将专业学会,学精,学通,这样在机遇和挑战来临是才能从容应对,并不断成长。
祖国需要走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这要求我们各个领域的广大青年,向两位桥梁先驱一样,首先树立起责任感,即未来的中国依靠的是青年力量,中国自尊自主自强,青年首先要自尊自主自强,其次我们还要不断奋斗,将自身发展和祖国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未来的中国一定能在自尊自主自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荐稿人:xwf 执行编辑:xwf 2015-11-19 责任编辑:ffy 2015-11-19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