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0-05-18 【编辑录入:lyllyl

安全管理:社区应急科普教育要日常化
  阅读次数:2744

      应急科普教育是应急管理的“预防文化”,是应急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加强应急科普教育体系建设意义重大,必须防止目前我国应急管理中重视政府应急能力建设而忽视全民应急科普教育体系的倾向。而社区是社会生活的基本组织单位,作为各类突发事件的承载体,社区不仅第一时间要直接面对灾害,更要在第一时间处置灾害。所以基层社区应急科普教育体系在整个社会全民应急科普教育体系中,无疑处于基础性的、关乎全局的核心地位。因此,基层社区应急科普教育体系的重构与完善,已经成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基层社区应急科普教育体系的重构与完善,要尽快改变目前只局限于纪念日或活动日的“点缀式”应急科普教育的现状,做到基层社区应急科普教育的常态化,将应急科普教育寓于基层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通过建立基层社区应急科普教育的“常态教育”模式,构建基层社区应急科普教育的长效机制,建成覆盖全社区、全方位、多层次、全过程的基层社区应急科普教育体系,从而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应急防护知识,增强基层社区居民的公共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基层社区居民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和应急处置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危害。

     具体来说,基层社区应急科普教育体系的重构与完善,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健全基层社区应急知识教育体系。通过专题讲座、召开座谈会、播放音像专题片、举行文艺表演、社会媒体宣传、课程培训、社区展示、社会演习等途径,对基层社区居民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健全基层社区应急知识教育体系。按照灾前、灾中、灾后的不同情况,分类宣传普及应急知识。

      第二,建立并完善基层社区居民应急意识与应急心理教育体系。针对基层社区居民应急意识普遍淡薄的现状,应该进行危机警示宣传教育。危机警示宣传教育就是以战争、恐怖、骚乱、灾害、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后果或对战争、恐怖、骚乱、灾害、突发公共事件的纪念为主要内容的普及性宣传教育,如举行大型集会、鸣放防空警报等,以宣讲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典型案例为抓手,提醒基层社区居民居安思危并防患于未然,从而增强基层社区居民的应急意识。

      第三,建立基层社区危机应对情景仿真教育与演练体系,提高基层社区居民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应对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如针对地震、人防、洪水、台风、火灾、反恐怖活动甚至是多灾并发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救灾反应演习,训练基层社区居民在危机撤离及救援的过程中良好的综合素质、应对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

      第四,探索并创新基层社区居民参与式、常态化的应急科普教育体系。可以开展“体验式”教育、“互动式”教育和全覆盖的“感官式”强化教育。还可以通过创建“学习型社区”,描绘与展望应急处置的社区共同愿景,来探索并创新基层社区居民参与式、常态化的应急科普教育体系。

      第五,建立基层社区安全文化教育体系,创建“防灾型社区”的文化氛围。这是构建基层社区应急科普教育长效机制的关键之所在。

    (张小明为国家行政学院—国家应急管理中心副教授,李琰为北京吉利大学讲师)

资料来源:2010年5月17日《光明日报》10版

 

荐 稿 人:lyl       2010-5-18

执行编辑:lyl       2010-5-18

责任编辑:lry      2010-05-19

0
 

上一篇安全管理:为学生打造生命安全港—玉树州红旗小学英雄教师群体
下一篇事故灾难:富士康“九连跳”说明什么?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