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09-02-19 【编辑录入:lyllyl

SARS病毒“致命点”
  阅读次数:42890

            

图为中国科学家成功解析SARS冠状病毒进化规律请点击照片来源

     经过近六年努力,武汉大学科研人员近日发现了SARS冠状病毒致命点,是一组叫非结构蛋白nsp14”的基因编码。研究人员表示,此次重要发现可为筛选抗击SARS病毒药物奠定基础,进而研发成小分子药物。

  记者从武汉大学获悉,发现该基因编码的是该校生命科学学院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郭德银教授与其博士生陈宇,共同作者还包括该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代病毒中心主任田波等。这项研究成果近日在国际权威综合性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发表。

  2003SARS疫情发生后,医学界确认了SARS致病的冠状病毒,但病毒是如何生存与大量繁殖的,却一直没有弄清。而这一问题对预防SARS疾病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实验室对SARS病毒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SARS病毒的发生特点和致病机制仍然知之甚少。

  专家认为,SARS病毒虽然已得到控制,但自然界野生动物群体中还存在SARS样冠状病毒,SARS病毒再次爆发的危险依然存在。

  据介绍,SARS病毒是现在发现的最大的RNA(核糖核酸)病毒,也就是生命基因靠RNA传递。武汉大学生科院研究组选择冠状病毒特有的多个RNA加工酶作为主要研究目标,通过酵母菌系统的功能筛选和体外生物化学分析,发现SARS病毒基因组1b区编码的一种非结构蛋白nsp14”同时具有两种RNA加工酶活性,并使用SARS病毒复制子系统证明这些酶活性是SARS病毒基因组复制必需的。

  参与攻关的科研人员陈宇解释,非结构蛋白nsp14”为病毒遗传信息乔装打扮,让免疫系统识别不出,不知不觉中将大量病毒送入了要袭击的地方,并为病毒传递起到保护作用。此外,它还是将其基因变成病毒生病蛋白的核心,没有这组编码,再多基因也变不成病毒。郭德银教授则表示,可通过这个系统,找出某种对SARS病毒这一功能有害、但对人体无害的物质,进而研发成小分子药物。

  据了解,2001年,武汉大学田波院士以前瞻性的眼光提出重视新发、突发重大病毒性疾病研究,在该校生科院建立了武汉大学现代病毒中心和当时全国高校唯一的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使该校在SARS病毒研究方面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以上报道:新民网编辑赵倩倩,资料来源

    2009年2月18日《文汇报》头版报道《SARS病毒致命点被找到》,引起读者和专家的高度关注。著名分子生物物理与结构生物学家、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就致命点的特异性来看,它将是一个设计和筛选抗SARS药物的理想靶点。

  要全面解读这个致命点”――非结构性蛋白nsp14的重要性,得从病毒的基本结构入手。病毒大都包含两类蛋白:结构性蛋白和非结构性蛋白。前者负责为病毒穿衣,将其包装成形;后者负责复制病毒基因组,传宗接代。只有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之后,非结构性蛋白才开始表达。

  饶子和课题组成员、清华大学医学院娄志勇博士告诉记者,SARS冠状病毒拥有十几个非结构性蛋白,它们各司其责共同辅佐病毒基因组的自我复制。此前的研究表明,nsp14蛋白具有核酸外切酶活性,是直接参与病毒基因组加工、复制的关键人物

  此次,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郭德银教授带领的研究组认定了这个关键人物的另一种本事,即证明nsp14蛋白兼具甲基转移酶活性。这种酶可帮助进入宿主的病毒戴帽,以稳定基因组并提高复制效率。娄志勇说,身兼二职nsp14蛋白对于SARS病毒复制的作用可谓不可替代

  重要的是,有关nsp14蛋白的新发现,为设计和筛选抗SARS药物提供了新思路。娄志勇解释,抗病毒药物的开发,主要依靠破译非结构性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已有研究表明,具有甲基转移酶活性的蛋白是一个具有特异性的药物靶点,也就是说,nsp14蛋白将是临床对抗SARS病毒的一个不错的攻击点据悉,目前科学家已经发现了多种甲基转移酶抑制剂,理想的抗SARS药物很可能从中诞生。

  郭德银研究组有关SARS病毒复制机制的新发现非常有意义。饶子和透露,他带领的课题组还将从结构上进一步证实nsp14蛋白的致命点身份。                       (以上报道:文汇报记者任荃,资料来源

荐稿人:lyl     日期:2009年2月19日

审稿人:109  日期:2009-2-21、2009-2-25

0
 

上一篇上海启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
下一篇网络黑客最高可判7年有期徒刑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