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25-03-23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25年3月23日第4版 |
“开盒”阴云下的少年 |
作者:解放日报记者 郑子愚 张凌云 实习生 姜鸥桐 李睿逸 孙怡洋
阅读次数:82
|
“吴婕,你给我小心点。”当时还在读高二的吴婕的手机提示支付宝到账0.01元,还附带了这条有她真实姓名的转账信息。 那一刻,正在隔着屏幕和网友争吵的吴婕意识到自己被对方“开盒”了。恐惧让她的耳朵里涌来一阵蚊音。 “开盒”是通过非法手段从网络获取个人隐私信息,并在网上公布,引导网民网暴。这两天,百度一副总裁13岁女儿“开盒”孕妇的事件,将这一网络暴力行为送至舆论的风口浪尖。 对那些未能明辨是非和法律风险的未成年人来说,在这场网络围猎之中,既是施暴者也是受害者。 “扒光家底”的威胁 近日,一网友因饭圈纠纷对一名孕妇进行“开盒”。该用户不仅发布了大量针对该孕妇的侮辱性言论,还自称是百度副总裁之女,她以往的微博中发了订单截图,截图中的收货人显示为“谢广军”。经查证,百度公司内部确有名为谢广军的高管人员,他的女儿仅13岁。 3月17日,谢广军在微信朋友圈致歉。百度发布声明称,“开盒”信息并非来源百度。同时,调查发现“开盒”信息来自海外的社工库,通过某个海外社交平台可以低成本甚至免费查询个人信息。 在互联网行业工作过多年,也深入饭圈多年的黄薇告诉记者,“开盒”其实是过去“人肉搜索”的便捷版。“人肉搜索还要去一点点翻找对方不小心暴露在互联网上的个人信息。”现在,在国外某社交平台的一些群组里,只需输入社交账号,就可以得到一个自然人包括户籍信息、家人户籍信息等大量隐私信息。 看到甚嚣尘上的“百度高管女儿‘开盒’孕妇”的新闻,吴婕回想起6年前,还未成年的她独自承受被“开盒”后的恐惧感。 2019年,吴婕上高二时,一节体育课上她用手机精修了自己偶像的线下活动图片,并发布到微博上。还没下课,图片已获2万多次浏览,100多个赞。吴婕感到自己突然被看见了。 过了几分钟,评论区里出现一条评论:“为什么要恶意拍图修图?” 吴婕修图时磨了皮并调色,但没有刻意抹去偶像脸上的毛孔。在吴婕眼里,这是偶像真实的一面。但对方接受不了这一点,并将吴婕的行为视作恶意。 吴婕删除评论,想息事宁人,但没过几分钟,对方发来私信威胁:“我哥哥是黑客,信不信我让他把你们家底都扒光。” 吴婕觉得对方幼稚,却又咽不下这口气。随后,她隔着屏幕和对方争吵。吴婕还点进对方主页,发现大多数都是夸赞自家偶像、与其他粉丝互骂的内容,中间晒了封面写着自家偶像名字的黄冈题集。 吴婕笃定,对方是个初中生,便假装成年人劝对方好好读书。她觉得这样能镇住对方。十多分钟后,吴婕手机提示支付宝到账0.01元。这笔转账来自一个不认识的用户,转账信息是:“吴婕,你给我小心点。” “扒光家底”的威胁成真。吴婕被“开盒”了,她瞬间感受到一阵耳鸣。她害怕对方知道父母和班主任的联系方式后,打电话“告状”。如此一来,她偷偷从四川绵阳转两趟高铁到重庆追星的事就会被父母知道,继而被骂、没收零花钱和手机,自己违规偷带手机进校的事情也会被通报批评。 吴婕把对方的威胁截屏存证,故作镇定发出“已保留证据准备报警”的警告后,连夜申请注销微博账号,但需要14天审核期。吴婕觉得只要审核期一过,自己的账号彻底消失,对方就再也找不到自己了。 此后的两周,课间厕所隔间成了吴婕的临时避难所。她记得,厕所最里面的大隔间信号最好,借着信号,她刷到一个有关“开盒”的帖子,发布者扬言要找人线下围殴对方。吴婕更害怕了,担心对方也会真的找上门来。 她将手机调至静音,每到下课都要确认是否收到新的恐吓信息。学校走廊传来的脚步声、手机界面新消息弹窗,都让吴婕条件反射般绷紧后背…… 事实上,“开盒”带来的影响远不限于给对方以恐惧和威慑,而是实实在在的网络暴力。 视频博主尤敏身边有不少同行被“开盒”过,他们有人全家信息被公开到网上,有人不敢在视频里露脸,还有人的微博里出现数百条攻击言论,甚至,毫无交集的人开始给受害者打电话、发短信。一时间无数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涌入,无一例外,全是谩骂。 尤敏没有想过,自己作为一名穿搭博主,竟也会被“开盒”,更极端的攻击是被造黄谣,施暴者基本锁定在一名未成年人。 2024年12月7日早晨,一条B站评论刺进尤敏的视线,ID栏赫然显示着她的真实姓名。在圈内,这种形式被称作“挂”,是“开盒”后的网暴方式之一。 尤敏颤抖着点开对方主页,对方声称自己有她的所有身份信息,如果尤敏不删除视频就把她所有身份信息公布到网络上。看到对方是个迪士尼粉丝,尤敏继而细想才意识到,矛盾的源头或是2022年9月的一条视频。当时尤敏吐槽迪士尼真人版电影的服饰问题。评论区零星有人反驳,她没放在心上。2024年2月,一个账号突然刷屏“垃圾UP主,点踩了!(记者注:点踩表示不喜欢,与点赞相对)”。尤敏没有删除视频,只是拉黑对方,以为这不过是网络日常的碎屑。 可她没想到,这场“战争”会延续10个月,最终以“开盒”返场。甚至,攻击蔓延至B站以外的社交媒体。对方共计13个账号分别对尤敏的B站、小红书、抖音、微博、贴吧账号展开攻击。对方还以尤敏的名义发布了尤敏的生活照,还配上“小三”等字眼。这样的谣言严重影响了尤敏的日常生活。 1.5元一条信息 最初,尤敏不理解的是,未成年人是怎么接触到“开盒”的。 黄薇介绍道,“开盒”这几年频繁地出现在饭圈纷争中,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接触“开盒”远比普通成年人想的要简单得多。“很多偶像的粉丝是未成年人。他们知道自己不需要负法律责任。” 为了防止被人查到信息,黄薇会注意避开一切可能会暴露个人信息的行为,比如她从来不会在自己的社交账号发自拍,也不会和同事朋友互相关注。“其实并没有什么用,如果你上网的时间越早,你就泄露得越多,基本上相当于在互联网裸奔。” 6年前,吴婕想不到任何求救的方式,但又不甘就此作罢,想做点什么回击。于是,吴婕打开淘宝,搜索到一个“嘿客”,对方报价是35—70元。这让吴婕犹豫了。吴婕每周的零花钱只有10元,35元对于那时的吴婕是笔巨款。吴婕打消了报复的念头。 后来,不少平台陆续打击黑产,但黑产人员和平台打起游击,转而在评论区里获客。他们之中也有不少还是未成年人。 边和记者聊天边做着历史试卷的17岁高中生刘子轩觉得,“开盒”不仅是攻击、报复他人的手段,还是一种赚钱方式。就在这个月,他在九天内入账2000元——这是他替人“开盒”的战绩。 2023年,刘子轩偶然接触到在国外社交媒体上的一位“大神”。两人熟络之后,刘子轩花了30元,向“大神”学到了如何利用社工库获取别人信息。 社工库全称社会工程学数据库(Social Engineering Database),是黑客将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整合、分析后形成的结构化数据库。其中数据大多由黑产人员通过“脱库”,即盗取安全性不高的网站的用户隐私数据而来。 刘子轩介绍,他混迹于若干社工库群组。这些群组使用人数都破万,其中一个频道月活人数超过了4万。进入群组后,系统自动弹出“查档业务导航”,供用户查询个人的各类隐私信息。 为了获得更多的客户,刘子轩潜伏在社交媒体的评论区中,发布“开房记录,亲子鉴定,征信,选一个吧,婚前避(必)不可少的查询,大头照,身份证,电话号码都可以”的信息吸引有需求的人。 他还向记者展示了多张截图,这些被“开盒”的受害者中,有不少未成年人,其中年龄最小的是一名13岁的大连女孩。 为验证刘子轩所言,记者依照他提供的途径输入记者其中一个手机号“开盒”自己。很快,记者的姓名、户籍信息、曾用及在用的手机号、身份证号码、学历、个人邮箱,甚至部分应用的明文密码被悉数罗列出来了。 从登录到收到查询过程,仅耗时3分钟,由于记者是首次查询,为免费试用,后续查询每条信息约为1.5元。如果想要再查征信、开房记录等进一步的个人隐私信息,则需要转人工搜索,价格也更高,查询征信每条收费300元,开房记录每条收费650元。此外还能查到亲子鉴定、名下房产、支付宝流水等。 维权与妥协 当问起是否担心触犯法律,刘子轩表示,自己更想挣钱,只是把“开盒”当成一份“工作”。“胆小挣不到钱。”他说。 尽管刘子轩一再强调不认为自己盗取的是他人的秘密,但是他也隐约知道“开盒”别人是违法行为。社工库内的信息并不齐全,部分未成年人的信息没有录入其中,有时会出现无法查询的情况。还有一些社工库明确规定,不得“开盒”军属、政府官员、上市公司职员、科研人员,因为这会惹来大麻烦。遇到这类查询单,刘子轩都直接跑单,把对方拉黑。 尤敏感受到“开盒”行为的背后,一定程度上有着一种纯粹的恶意。她决定维权。 在对方网暴尤敏的过程中,对方也暴露了个人信息。尤敏看到,对方除了在贴吧炫耀“开盒”他人的战绩,也收藏着初中学习攻略,关注了上海迪士尼官方账号。这些都说明对方是一个年龄不大的“惯犯”。 尤敏询问身边经历过“开盒”的同行。所有同行答复一致——报警、立案。 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公益律师赵良善表示,根据民法典,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开盒挂人”者公开他人隐私信息,违反此规定。 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散布他人隐私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开盒挂人”行为属于上述情形,可据此进行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还将涉嫌刑事犯罪。 若“开盒挂人”者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大量公民个人信息并在网络上公开售卖牟利,达到情节严重标准,将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面临相应刑事处罚。 若未成年人参与“开盒”且后续利用个人信息进行网暴的情况,依然需要担责。赵良善介绍,根据民法典,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14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参与“开盒”网暴,监护人需对其加以管教;14周岁至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此类违法行为,要承担行政责任,不过应从轻或减轻处罚。 但维权之路远远比尤敏想象得困难。 第一次报警,警方告诉她,这类案件虽然涉及隐私泄露,但不足以构成严重威胁,并且未造成明显的经济损失。尤敏的案件涉及跨省办案的成本更是额外难题。警方未予立案。 尤敏不甘心,她向律师朋友请教后,她得知“开盒”案件维权的关键在于“人身安全威胁”,这比单纯的信息泄露更容易推动警方行动。 第二次走进派出所,尤敏带了一份详细的证据材料,包括截图、录屏、对方多个账号的信息,希望能够推动立案。其中,还有对方评论的一句“命只有一条”的评论截图。 这一次有了“人身安全威胁”的抓手,警方开始重视,对方身份信息逐步被查证,基本能够确定:对方是未成年人。警方还告诉尤敏,已致电对方监护人,监护人表示会对孩子严肃管教。 管教似乎有短期效果,对方在私信里发来道歉:“姐姐,我真的知错了,我以后绝对不会再有类似的错误了……昨天我在我妈面前都破防了,他(她)惩罚我写了5页检讨……放我一马吧……” 她觉得,该给这个憧憬迪士尼乐园的未成年人一次机会。但不久之后,尤敏发现,这个账号又持续活跃在自己视频的评论区,写下“我再给你个机会”“命只有一条”的评论。 尤敏不想再忍耐了,准备起诉对方。此时,一道选择题在眼前:如果通过民事自诉,就算立案成功,未成年人受到的行政处罚也会很轻;通过刑事自诉,尤敏承担的律师费将会上升到五位数。 距离吴婕被“开盒”后的两周,她彻底注销了微博账号。未读消息栏不再跳出红色数字,她终于松了一口气。 事实上,像尤敏一样能够用法律捍卫自己的只占少数。更多被“开盒”的人会以退网、退圈、销号等方式向施暴者妥协。 吴婕猜测过对方的特征,她觉得现实不顺的人才会在网上骂人,来寻求发泄和展示自己的“话语权”。对方应该是一个喜欢当网络小警察、现实生活中朋友很少、不被老师关注、家长管制严格的人。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吴婕学生时期的自己,生活没有太多的存在感,也融入不进班级里的小团体,转而以近乎疯狂的追星,向持不同观点的人宣泄戾气。 现在,吴婕离开了饭圈。回想6年前的那段经历,吴婕恍惚仍能听见那句,“吴婕,你给我小心点”——那是两个迷失在饭圈的灵魂,向现实世界发出的、未被破译的求救信号。 荐稿人:ffy 2025-03-23 执行编辑:zjy 2025-03-27 责任编辑:wls 2025-03-27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