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6-09-16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16年9月16日第7版

电信诈骗套路有多深
作者:文汇报记者 刘 栋  阅读次数:8274

70916_p67_b

 

 

     家境贫寒的准大学生,被一通催领助学金的电话骗去近万元,女孩悲愤交加后心脏骤停离世;清华大学一名教师刚出售完住房,千余万元房款还没焐热,就被电信诈骗悉数骗光……近段时间,诈骗尤其是电信诈骗,成为备受关注的一大社会公害。


    事实上,警方与电信诈骗分子的“缠斗”已经持续近10年。在大规模的宣传和打击之下,电信诈骗缘何一直拥有生存空间? 记者在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后发现,一方面是诈骗手段的不断升级,对当事人产生强大的迷惑效应;另一方面,是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不力,以致于骗子可以对当事人实施“精准诈骗”;而不少人在面对电信诈骗时,个人保护意识不强,也给骗子提供了可趁之机。

 

    层出不穷的诈骗背后都是“套路”

 

    安全账户,是电信诈骗中为众人所熟知的一个新名词。仔细分析骗子的套路后不难发现,整个诈骗手段就是围绕一个词——恐吓。无论是所谓的公安机关,还是检察院、法院,说到底就是让人心生恐惧,从而丧失理智听从摆布。


    随着对这类电信诈骗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如今在银行等机构办事,都会有各类的温馨提示——不要相信所谓的安全账户,更不要向不认识的陌生人转账。这基于一个基本常识,公检法等机构不可能通过电话来办案,更不可能通过转账的手段来帮助你。


    眼看这类骗术渐渐失效,骗子们又想出了新办法——给爸妈打电话,谎称孩子生病进医院,更有甚者还谎称孩子被绑架;冒充领导,让下属帮忙借钱或筹钱……同样,这类骗术的核心也是“恐吓”,利用人们心态急躁后的弱点实施诈骗。


    就在前几年,记者也曾遇到过类似的电信诈骗。当时,记者的父母突然接到一通电话,对方气势汹汹地说:“你儿子坏了我们的好事,现在在我手里,拿20万元来,否则就打断他的腿。”同时,电话中还传来凄惨的叫声:“爸妈,你们快救救我。”


    听到电话里的求救声,记者的母亲吓坏了,连忙向对方求饶,还抄下了对方提供的银行账号。好在记者就在那一时刻给家里打了个电话,父亲接了电话,并提醒了母亲。后来,记者的母亲也被气得不行,又在电话里调侃了骗子,说:“我们没钱,你把他的腿打断吧。”

 

    支招

 

    其实不难看出,当人处在急躁焦虑或是害怕的心态下,其行为很容易受到他人摆布和控制。电信诈骗正是找准人性的这一弱点,一步步引人上钩。要防范这类骗局,只要认清骗子的套路——你恐吓我,我先不着急,冷静一下,反复确认后再做决定。

 

    网络时代高效便利也更易上当

 

    进入互联网时代,银行“触网”后也给大家带来更多便利高效的选择。在这些便利途径的背后,往往有着极为复杂的程序作为支撑。以网上银行为例,除了查询余额、转账汇款等功能外,还有很多平时不常用的功能,如黄金理财、保证金账户等等。


    对用户来说,平时使用的可能只是简单的几种,可对骗子来说,那些不熟悉的功能就成为诈骗的“绝佳手段”。前段时间,一起所谓“史上最强电信诈骗术”热议网络,诈骗分子就是利用了网上银行的理财产品保证金管理账户实施诈骗。


    在这起案件中,骗子先是登陆被害人的网银,将其活期账户内的钱转至理财产品保证金账户中,这样被害人就收到了账户余额变动的短信。与此同时,骗子又通过“170”号段的号码向其发送在某网站产生大额消费的信息,迷惑被害人。


    几番“轰炸”后,被害人被骗子搞得心神不宁。随后,骗子又致电被害人,在电话里继续施压,让其心理彻底崩溃。更深的套路在于,骗子为了赢得被害人的信任,又将保证金账户内的金额转回活期账户,这样又收到了余额增加的短信。


    一系列的铺垫结束,骗子终于说出了真实目的——让被害人告知其手机上收到的短信验证码。只有靠着这个验证码,骗子才能完成将被害人账户内金额真正转出的目的。好在被害人及时发现了骗子的真实用意,通过与银行客服确认后才得知,钱款只是在自己不同的账户内转进转出而已,并未实际造成损失。


    这个案例,让人再次熟知了一个新名词——短信验证码。如今,银行为了确保客户的账户安全,往往设置了多重验证手段,除了网银登录密码外,还有短信验证码等。骗子们虽然获取了被害人的账户信息和密码,但由于缺少验证码这个环节,无法实现将钱款转出的目的。为从被害人手中获取验证码,他们费尽心机。要破解高科技手段带来的“防护墙”,骗子们势必采取“高技术”含量的骗术。而这些所谓的“技术”含量,就是利用了人们另一个弱点——对陌生领域不熟悉,从而被人摆布。


    近阶段媒体上反复出现的“助学金诈骗”,其实就是这种骗术的体现。由于准大学生或大学生对助学金申领程序并不熟悉,骗子在获取个人精准信息后,很容易实施诈骗。在整个诈骗过程中,骗子往往会引导被害人到ATM机前,使用机器上的英文界面来欺骗对方。那些对银行业务本不熟悉的年轻人,很容易成为骗子们的“猎物”。

 

    支招

 

    要想不上当,其实只需要牢记几点。一是,凡是陌生人的电话、短信里出现“验证码”等关键词,一律不能给外人;二是ATM机无论中英文界面,只能将自己的钱转出,不可能让别人的钱转进来;三是即使你真的“涉案”,警察也会上门找你配合调查,根本不会远程调查你的资金,更不会让你避开家人到“安全屋”。最后还要牢记一点,没有“公检法”会加你微信,更不会电话办案。

 

    “天上掉馅饼”怎会偏偏砸到你

 

    骗子套路深,是否就真的是防不胜防?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越古老的诈骗手法,往往成功率就越高——利用人们贪图小便宜的心理。自诈骗这一名词出现以来,贪财就是引诱人们上当的重要因素。先是许以巨大利益诱惑,随后再附加一定条件,只有当你满足对方的要求后,才会发现一切都是乌有。


    “恭喜您被抽中为本公司客户回馈一等奖,奖金20万元。详情请与********电话联系。”不少人的手机上都曾收到过类似的“中大奖”短信。虽说“天上掉馅饼”的事不多,但仍有不少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尝试。这一试,就极易掉进骗子事先挖好的“大坑”。


    随着市民警惕性的不断增强,这类诈骗渐渐难以成功。可对骗子来说,手法可以换,“馅饼”也可以换,但对市民账户内余额的觊觎始终不会变。去年,一个诈骗团伙就在金山利用免费赠送所谓“收藏品”的方式,先后骗取多名被害人钱款达3200余万元。


    在这起案件中,骗子先是注册了多个所谓的电子商务公司,随后又招聘了40多名话务员,随机向市民拨打电话。电话中,话务员向被害人谎称公司举行周年庆活动,免费赠送所谓“收藏品”,肆意夸大“收藏品”的价值和升值空间。随后,又称要获得公司赠送的“收藏品”,需要收取一定的“保证金”、“物流及保价费”、“税费”、“过户费”、“会员费”等,以此名义骗取被害人的钱款。


    当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对该团伙进行调查时,骗子们为规避法律打击,又改变诈骗手法,以赠送“刮刮卡”中奖代金券的名义,引诱被害人高价购买第四套收藏版人民币。可事实上,这些所谓的收藏品都不值钱。


    中国有句古话,占小便宜吃大亏。可偏偏有人就不信,宁可花钱买上当。有一类诈骗,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骗子随机拨打电话,谎称电信公司搞活动,只要购买1000元的充值卡,就能免费赠送一台智能手机。有人想:我买了充值卡,送个赠品总不会被骗吧。可付了钱,收到充值卡和手机一看,所谓的“充值卡”是不值钱的网络电话卡,所谓的“智能手机”,在街边100多元就能买到。仔细算算,自己莫名其妙被人骗了七八百元。因为自己的钱财并非凭空消失,很多人觉得是自己贪便宜吃了亏,往往也不会报警深究。

 

    支招

 

    “天上掉馅饼”,一直以来都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真正出现的几率几乎为零。对大多数人来说,被砸到的几率更是没有。凡是许以美好“馅饼”的背后,往往蕴藏着骗局。要想自 己口袋里的钞票不减少,还是要记住莫贪便宜,更不要相信“馅饼”偏偏就砸中了你。

 

 

 

荐稿人:ffy 2016-09-16  执行编辑:xwf  2016-09-16  责任编辑:zjy  2016-09-16

0
 

上一篇蓝天白云之下:你被“臭”了吗
下一篇不知道的网络安全威胁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