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品先院士的新著《深海浅说》,用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语言,全景展示了深海这一“新世界”。更可贵的是,作者没有停留在科普深海知识的层次上,而是从人类与深海互动关系的高度,解读深海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引人深思。 水深超过2000米的深海,占海洋面积的84%,占地球表面的60%,可见,深海是地球表面的主体。然而,相比陆地,人类对深海的了解是最少的。如果说认识海洋比认识陆地难,那么认识深海更是难上加难。人类真正进入深海内部进行探索,只有半个多世纪的时间。 “万物生长靠太阳”。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太阳能和光合作用才是一切生命活动的根源。而深海黑暗食物链的发现,改变了人类固有的观念。在黑暗的深海,存在着一个“黑暗食物链”和海底生物圈,它们依靠地球内部的地热能,通过微生物的化学合成作用,在还原环境下制造有机物,与太阳能无关。深海里生活着热液生物群,它们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总之,深海世界有太多的“不可思议”。 “兴渔盐之利,行舟楫之便”是人类对海洋功能的传统认识,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海洋探索技术的发展,人类越来越发现,深海藏宝,无穷无尽。 深海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深海如同陆地表面,也有崇山峻岭、深沟险壑,丰富的金属矿蕴藏其中。深海金属矿有锰结核、富钴结壳和金属硫化物三大类,富含陆地矿藏相对贫乏而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元素。据估算,仅金属硫化物一类,深海里的储藏量约为6亿吨,含有约3000万吨的铜和锌。深海锰结核、富钴结壳的蕴藏量,更是不可估量。 石油和天然气是人们最为熟悉的海洋资源。海洋油气产量占世界产量的30%,其中深水油田又占整个海上产量的30%。近年来,全球重大油气发现中70%来自水深超过1000米的水域,并且呈逐年升高趋势。在油气开发全球排名前50的超大项目中,75%是深水项目。深海的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储藏量也十分惊人。 深海生物资源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其焦点不再是传统的渔业,基因资源成为全新方向。世界大洋估计有22万种动物,有10亿个类型的微生物。深海生物有各种各样的“特殊功能”,有的能适应高温高压,有的能在还原缺氧环境下繁盛,有的有着非人类尺度的长寿能力。一旦解开这些生命之谜,将是深海对人类的独特贡献。 但同样是自20世纪中叶以来,伴随着人类利用深海能力的不断提升,也对深海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比如工业化的拖网捕鱼已经成为破坏深海底栖生态系统的元凶。据21世纪初的估计,全球被拖网捕捞的海底,有40%是在深水区,但是深水鱼由于新陈代谢缓慢,比浅水鱼更经不起过度捕捞。核废料则是深海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又一个梦魇。美国在海洋核废料处理上血债累累。从1946年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在马绍尔群岛进行了67次原子弹(氢弹)试验,最大的一次爆炸当量达1500万吨,相当于1000多颗广岛原子弹,导致这一带的岛礁受到严重的放射性污染。从1977年开始,美国在各岛收集被污染的表层土壤达7.3万立方米之多,统统投进了一个被核试验炸出的深坑里,盖起了一座巨大的“核坟墓”。然而,风吹浪打之下,“核坟墓”的安全性堪忧。 如果说深海核废料和有毒物质的投放,主要是二战后发达国家在发家过程中欠下的宿债,那么深海垃圾就和更多的国家有关。塑料已经成为海洋垃圾的主力,约占50%到90%,且还在继续增加。世界大洋在亚热带环流圈的洋面上,已经形成了塑料“垃圾带”,最大的一个在太平洋的夏威夷和加利福尼亚之间,这就是著名的“太平洋大垃圾带”。这些塑料正在通过海雪的沉降和滤食生物的吞用,从化学角度改变着海洋生物,然后又通过“海鲜”影响人类健康。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面积相当于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1.8万千米的海岸线上,点缀着数十个港口城市。海洋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明显上升。历史上,虽然直到15世纪中国海军的实力仍远超欧洲,但古代中国的海洋意识在总体上比较淡薄。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航行早90年,船队规模超哥伦布一两个量级,航程是哥伦布的5倍,但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却是哥伦布航行。 今天,古老的中国正在重新崛起,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不可能是坦途,考验之一就是要过“海洋关”。了解深海、研究深海、经略深海,对中国来说,有着十分深刻的意义。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副教授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2021年2月6日第6版)
汪品先院士从“深海勇士”号载人舱走向母船。新华社记者张建松摄 荐稿人:lry 2021-02-06 执行编辑:lry 2021-02-06 责任编辑:lxl 2021-02-06 配图:wfl 21-02-07
《同济大学关心下一代网站》 欢迎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