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1-05-18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校关工委办公室

同济医学在宜宾
《同济故事》文脉流长04
作者:马先松  阅读次数:996


  尽管时间已过去六十多年,但同济医院作为一所为广大民众服务的综合性医院,其技术水平、服务质量以及同济人所表现出的敬业精神,给宜宾人民留下了许多深情的回忆。

  已届 90 岁高龄、宜宾知名的儿科保健医师赵俊明先生回忆:同济驻宜宾时,他是国民党驻军 18972 团卫生所军医,其驻地府堂坝与女中一街之遥,他常去女学街同医门诊,借看病为名请教一位张教授。大约在 1941 年秋,带团部一名长期腹水未愈的军官,去女学街同医门诊,请张教授给他检查,诊断结果是排泄不畅导致腹水难消。张教授只开了一个处方:每日口服 50 克硫酸镁。病人几天后大便通畅,腹水自消而愈。听说赵是卫生兵,张教授同意赵在一旁看他如何诊治病人,大约前后半年时间,赵学到了不少内儿科知识。他回忆曾经同医设在科技馆后面的陈列馆,一位教授给他讲解过浸泡在一个大盆里的好几个肿瘤标本, 那是他们在 20 年代后期国内最先成功切除的癌症肿瘤标本。“后来我还陪同部队几名伤病员去西郊花园,就住在同医的住院部。那里医疗设备精良,医师医术高明,临床经验非常丰富;同济医师看病谦和、耐心、认真,没有(明德、公信) 两个教会医院那么傲气。同医治病司药十分正规,凡处方取药须经处方医师验证, 护士发药要亲自守护服用。同医在宜宾五年多没听说过出过一次医疗事故,真是了不起。”

  任瑞珍女士,曾任宜宾专科医院副院长、妇产科医师,当年是一名家庭少妇。

  她回忆:“大约 1943 年 1 月间,我儿子才两三个月,发烧多日,看了几家医院不见退烧。听说同大附院医术高、收费低,又热情,我抱儿子去女学街同济看门诊, 进门见好几位医生在大厅里看病。一位约五十岁的医生替我儿子检查,小孩哭叫不停,医生耐心地用听诊器反复听诊,诊断结果是小儿肺炎。医生劝我不要着急, 小儿感染不太严重。当时让护士给儿子注射一针,开了服用 3 天的盘林西林片, 教我压碎调温开水按时喂服。”“盘尼西林好稀奇啊,当时在其他医院开不着, 在街上药店买不到,退烧效果特别快,几天就好了,我还抱着儿子去同医感谢, 他们不仅不收我的礼(一包糖果),还教我对小儿疾病的预防和护理知识。”“解放后我当了医生,要不是那时碰上同医教授,我还没这个决心。”

  陈星奎老先生,宜宾知名的文史学者,年近九旬,当时还是一名中学生。他回忆道:“西郊苗圃和西郊花园是同医住院部,他们在那里修了多幢简易平房, 住院的人不少。一是从教会仁德医院、公信医院自动转过去的,一是少数缺医少药的穷人,同济的医生们都有一种民族良知。收费比其他医院都低,我有一个亲戚住院没钱,最后只登个记就出院了。”

  听老人们的讲述,我想到了同济医学院的不少往事。例如,1949 至 1950 年, 我国华东地区血吸虫病流行,全上海市抽调 1260 名医务人员,仅同济就派出262人,邵丙扬任大队长,历时 3 个月,降伏病魔。1950 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附属中美医院 113 人组成以院长林竟成为首的手术大队奔赴前线,数月后再次派42 人医疗队,裘法祖、张涤生、陶桓乐……一批医界名流身着戎装,开赴前线。以服务国家,造福人民为己任,这是百年历史诠释的同济精神。

  1942 年,医学院学生会与宜宾《商报》(即后来的《戎州日报》)合作, 开辟每周一《医讯》专栏;同时与宜宾《金岷日报》合作,开辟每周六《医影》专栏,向广大读者普及医学知识、宣传移风易俗、破除迷信,产生了极好的社会效果。

  1941 年,李庄举办的一次人体科普展览至今为当地百姓津津乐道。医学院前期人体解剖教室设在祖师大殿,医学生所用尸体均是在当地花钱购得或寻得的无主尸体。李庄民众只见经常有死人抬进祖师殿,却不见抬出来,久而久之便产生疑窦。一天,一个泥瓦匠在大殿上翻盖房瓦,不经意往下一看:医学院师生正用刀、剪、镊、钳分解尸体,因是从上往下俯视,师生们好似扑在尸体上,泥瓦匠吓得魂飞魄散。“下江人(李庄人对李庄长江以下省份人的泛指)杀人吃人” 似一阵风传遍城乡,地方政府派人追查。中央研究院傅斯年、中央博物院李济、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等认为,谣传风行乃乡民闭塞少见所致,不如因势利导,进行一次科普展。医学院举办的“人体解剖展览”设在祖师殿厅堂内。展厅陈列着人体全副骨骼架,用药水泡着的尸体以及心、肺、肝、胆、脾、肠等五脏六腑, 各种人体图表、医疗器械等。师生们向参观者详细介绍人体的组织构造,各种器官的作用,得病的原因,解剖的作用和怎样对症治疗等。许多老人拄着拐杖,同中青年一道踊跃参观。有些老人当场请医科教授为他治病。住在李庄的中央研究院也举办了展览会,展品从古人类骨骼到恐龙等动物化石,从古代兵器、文物到国外的模型、器械,从安阳出土的青铜器到明清的字画。展览轰动四方,参观者不仅有李庄和南溪的父老乡亲、学校师生、各界人士,就连重庆、成都、泸州、乐山等地的人,也纷纷前来观看。当时的《中央日报》、《新华日报》等报刊都分别作了报道。这是当时全国水平最高的一次展览,成为川南一个重大的文化事件而被载入史册。当地乡民参观后大开眼界,谣言不攻自破,有些乡民还把在野外挖到的人骨送来供师生们研究。



荐稿人:ffy 2021-05-18 执行编辑:ffy 2021-05-18 责任编辑:xwf 2021-05-18

0
 

上一篇朱葆三智斗法国佬
下一篇青年军志愿从军记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