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1-05-18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校关工委办公室

空间设计理论的出色实践
《同济故事》文脉流长14
作者:林章豪  阅读次数:938


  我 1959 年考入同济大学,进了城市规划专业。宗林老师安排了一个课程认识实习,地点就是同济新村,主要是认识居住小区的布局。自然,出于对建筑的新鲜感,我们顺道参观了工会俱乐部。我从南方的小城市来到上海,对于一所学校的工会居然拥有自己的俱乐部,感到很是新鲜,看起来格外仔细。

  看完整幢建筑,初步体会是功能齐全,布局合理。随着读书的深入,知道了空间设计是一种现代的建筑设计理论,是工会俱乐部的两位设计师李德华、王吉螽先生教学中一直贯彻始终的理念。正如设计者之一的王吉螽先生所说:“建筑空间是建筑物唯一的以达到真正用途的目的产物;它非但在使用上要达到功能合理的要求,而且是造成感觉上的趣味及心理与生活上的安适之重要因素。”(摘自《同济大学学报》1958[1])

  哦,还是让我们进入工会俱乐部吧。进入门厅以后,平面像巴掌一样,五个手指头伸展开了。门厅四周都是没有门扇的门穹,向东可直接进入舞厅,向南可进入活动室,向北透过漏空的楼梯间,可看到小吃部、台球房,漏空楼梯的一堵墙伸向二楼空间,引导您向上。上至二楼,会议室门前是二楼的一个门厅,空间又展开了,向北是会议室,向西是图书室,朝南经过棋牌室至音乐室。如若不上二楼,从一楼门厅向北就是小吃部,经过小吃部就到休息室。进入舞厅,南面有大片落地玻璃窗,舞厅地坪延伸到室外平台,舞厅东南面有曲尺形花房,使舞厅的空间扩展和延伸了。舞厅北墙与北面的休息室及休息室东面的墙,围成两个庭园。但围墙也没有和舞厅北面的墙连接,虽然围墙上虽没有花窗,所有空间也还是流动的、贯通的、变化的。从休息室向南望去,有两个不同的庭园,好像随时可跨越出去,可设计师在南边设置一带清水,实际上让人们可望而不可及。在这里,空间是贯穿的、多变的。当人们使用这些空间时,就会感到变幻多端、美不胜收,非常愉悦。在这里,交通空间和使用空间融合在一起了,将交通面积化为有效面积,将走道、甬道、走廊的意味打消了。交通已起了沟通建筑空间并引伸建筑空间的作用,这样在使用之余,使人感受了空间变换的愉悦。正如另一位设计者李德华说的:“如若硬将交通线明显分开来,那么得到的结果是空间的堵塞。”(摘自《同济大学学报》1958[1])综上述,工会俱乐部是现代派空间设计理念的最早中国实践之一,而且是成功的实践。从这个角度说,工会俱乐部是中国近代的一座优秀建筑。

  工会俱乐部两位设计师李德华教授、王吉螽教授经历相近,分别是圣约翰大学 1945 年、1947 年的毕业生,李德华曾参与上海大都市计划,以后两人又都在鲍立克建筑事务所任职。而圣约翰大学建筑系创始人黄作燊,曾在处于现代建筑运动中心之一的英国 A.A. 建筑学院(A.A.School of Architecture, London)学习, 曾直接师从现代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他在 1939 年又追随罗皮乌斯到美国哈佛设计研究院,接受了全面的现代建筑教育。回国后,他将包豪斯式的现代建筑教育方法引入中国,在圣约翰大学建筑系开始了全新现代建筑教育尝试,李德华、王吉螽就是得其真传的众多学生之一。解放后,黄作燊率领圣约翰大学建筑系师生并入同济大学,使中国建筑学学科有了很大的发展。可见,两位优秀设计师所设计的优秀工会俱乐部不是凭空变幻出来的,是有现代建筑设计理论渊源的。

  随着同济大学退休人员不断增加,工会俱乐部已不敷应用了,于是进行几次随心所欲的改建和扩大,原来空间被做了很多分隔、阻断,原来那些流转、渗透的空间味道没有了,使用空间的意境也索然无味。因此,借助此文,作一个呼吁, 建议在同济新村觅一小块空地,建一小幢两层楼,将离退休办公室、工会办公室迁走,还原这幢优秀历史建筑的本来面目。

  常听到有人发问:为什么李德华、王吉螽这样有才华的建筑师在以后数十年中再也没有设计出工会俱乐部这样的典范之作?笔者想起了《建筑学报》(1958 年第 6 期)在刊登两位先生合撰的《同济大学工会俱乐部》文章时所加的编者按。编者按在肯定该建筑优点的同时,指出:“但是也有不少地方含有抽象美术概念, 有片面追求形式的倾向。”在后来的设计革命化和文化大革命中,多次对工会俱乐部和两位先生的批判都与此有关。这或许就是答案。



荐稿人:ffy 2021-05-15 执行编辑:lry 2021-05-15 责任编辑:xwf 2021-05-22

0
 

上一篇大草棚—勤俭办学的见证
下一篇南北楼的故事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