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21-05-18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校关工委办公室 |
南北楼的故事 |
《同济故事》文脉流长13 |
作者:郭 超
阅读次数:1571
|
北楼 日本投降以后,同济迁回上海。但原来的校舍都被炸毁,学生暂时分散在几个地方上课,很不方便。另一方面,新中国百废待兴,面临繁重的建设任务,急需大量建设人才。校舍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校舍的建设成为当务之急。20 世纪 50 年代初,学校开始大规模的校园建设,学校对此十分重视。首先是学校中心大楼的建造。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热情和智慧,1954 年,组织了学校中心大楼设计方案的竞赛。建筑系教师积极响应,提交了 21 个方案参赛,代表了不同的流派,风格多样。有民族形式高层加大屋顶的;有立面简洁强调功能、环境的; 有借鉴民居形式平面不对称的。体现了百家争鸣、学术自由的良好氛围。学校领导从中选择了 15 号方案,是复古样式的建筑。建筑平面及形体类似莫斯科大学教学楼。中轴对称、高层加大屋顶,墙面装饰中国传统图案。 但当时建筑系参加竞赛的多数教师有不同意见。例如,大楼位于中央大道的前端,后面的大片校园建筑将受遮挡,会使人产生学校规模到此为止的错觉;方案采用四面对称的设计,有照搬莫斯科大这主楼之嫌。还认为,15 号方案在造型上还是 20 世纪 30 年代的大屋顶模式,已明显落后。当时建筑系的多数教师认为,作为同济大学的标志性主楼,又是建筑系的代表性作品,应该是实用、经济,在美观方面应体现时代精神。 在建筑系大多数教师反对的情况下,校部同意全系教师共同参与搞一个综合方案。方案将东西向的主楼中间全部“架空”,立面造型很有创意。功能方面,比较合理。 后来,学校还是决定采用原来的 15 号方案,并开始建造施工。从而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系里部分教师联名上书国务院,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周恩来总理极为重视,派员来校进行调查后,要求对原方案进行修改。南北楼去掉了大屋顶,中心部分停建。后指派校设计处朱亚新老师修改了南北楼施工图。现在我们看到的南北楼屋顶的女儿墙,与女儿墙呼应的边门上部、楼梯口外墙的红砖花饰等,是她当时条件下艰难画下的妙笔。 现在回过头来看,无论 15 号方案的产生,还是对该方案的批评都有其时代背景。 20 世纪 50 年代初,学院派是苏联建筑教育与设计的主流,流行大屋顶建筑模式,这也影响了中国的教育界和建筑界,大屋顶仿古建筑随之兴起。 50 年代中期,苏联掀起反复古主义浪潮,这一浪潮很快波及中国。1955 年初,建工部开展反复古风,与此同时,中国开始反浪费运动。在这种背景下,15 号方案受到批评就理所当然了。 通过这一事件,以及此后系里组织的对现代建筑发展历史和现代派大师设计思想、作品的学习,有力地推动了建筑系对现代建筑思想的重视,并指导了设计实践,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品,被中国建筑学会授予“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创作奖”的同济大学工会俱乐部就是其中之一。当时来访的德国建筑师代表团认为它是中国国内少有的具有现代建筑空间处理的作品,它的获奖是名至实归。 荐稿人:ffy 2021-05-15 执行编辑:lry 2021-05-15 责任编辑:xwf 2021-05-22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