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1-05-18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校关工委办公室

回忆“青青艺术剧团”
《同济故事》文脉流长26
作者:安 华  阅读次数:999


  我们同班同年级的同学毕业以后分布在国内外各地,很少交往联系,按年龄来说大多已进入耄耋之年,平时也很少外出,难得有一次聚会或拜访,大家谈起往事有感叹也有欢乐,有时聊起当年演话剧的情况,也就把自己带回学生时代的回忆中去。特别今年“青青艺术剧团”的剧照曾两次刊登在校刊和《文汇报》上, 更把我们带回美好难忘的回忆中去。

  1940 年 9 月同济大学从昆明迁往四川李庄,受到当地绅士百姓的热烈欢迎, 迁校工作顺利就绪,校本部设在“禹王宫”。1942 年暑期招生,新生第一年必须专修德文,成立“新生院”,开设了四个德文班(S.K.),课程除了德文外没有其他课程,同学的活动空间比较大,刚开学没有什么文体活动,课余除在寝室温课,就在沿街的茶馆“摆龙门阵”。经过一段时间,课余活动渐渐多起来了, 成立了球队、读书会,也有组织出壁报的。学校原有的“青年剧社”也到“新生院”动员、组织了一些同学参加排演话剧,许多同学都很感兴趣,但是后来发现“青年剧社”受“三青团”控制,一些同学就不愿意参加了。有同学发起要自己另组剧团,可大多是新同学,对学校的情况都不熟悉,组织剧团谈何容易。德文班的毛安澜同学是个热心人,在同学中很活跃,他的父亲毛啸吟和郑太朴教授是挚友(郑教授在校中很有威望)。他自告奋勇地和王德华同学一起去请教郑教授, 得到郑教授的积极支持。新老同学团结一致共同努力。郑教授请他的助教徐金镛老师和负责实习工厂的赵善性老师一起负责帮助筹建,并为剧团起名“青青艺术剧团”(意为青年中的青年),徐赵两位老师与各方面都比较熟悉,经多方联系,很顺利地就把剧团成立起来了。毛安澜同学又得到了他父亲的挚友、剧作家于伶先生的支持,介绍江安戏剧学校(上海戏剧学院的前身)的助教高衡老师(解放后曾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武训传》副导演)来剧团任导演。“青青艺术剧团” 排演的第一个话剧是果戈里的《钦差大臣》,于 1943 年初在禹王宫演出,深受同学们欢迎。之后又排演过夏衍的《堕落性瓦斯》和陶熊的《中华儿女》。

  抗战胜利日本侵略者投降,学校掀起庆祝高潮,“青青艺术剧团”在导演高衡老师的倡议下开始排演曹禺的《原野》。但中途高衡老师突然离去(解放后才知道他是地下党员),介绍另一位女老师彭淑云来继续排练,于 1945 年寒假在李庄校本部禹王宫演出,获得成功。1946 年初,学校准备迁返上海,为感谢当地对学校几年来的关心与支持,要求青青艺术剧团和青年剧社做一次联合演出, 当时从团结大局出发,又重排了《原野》,在李庄、宜宾两地作了酬谢告别演出, 全剧团的新老同学以及老师们全力以赴,给当地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次演出后学校就迁往上海。由于到上海后,医、工、理、法几个学院不是集中在四平路校园内,而是分散在几处,同学老师联系比较困难,有的同学已毕业,有的老师已不在学校工作,青青艺术剧团也就解散了。



荐稿人:ffy 2021-05-18 执行编辑:lry  2021-05-18  责任编辑:lxl 2021-05-20

0
 

上一篇记流亡路上的一次露营
下一篇在李庄欣赏古典音乐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