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1-05-18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校关工委办公室

一首意蕴深远的校歌
《同济故事》文脉流长29
作者:屠听泉  阅读次数:1643


  1927 年 8 月,国民政府正式命名我校为国立同济大学,任命张仲苏为校长。为了团结广大师生、继承和发扬学校在艰难曲折发展中形成的同舟共济、振兴中华的精神,特创作了《国立同济大学校歌》。

  校歌由易韦斋作词,著名音乐家肖友梅作曲。面对当时中国贫穷落后、深受列强侵略压迫的现状,针对学校当时设有医工两科的实况,将歌词分成两段。

  前一段是崇尚学工,振兴工艺。“好一片中华大地,不振兴工艺,真可惜, 真可惜!同有耳目,同有手足,同有心思才力,不作工负了好教育。勤劳、诚毅, 提携我中华民国,同舟共济,同舟共济,振兴工艺!”

  第二段崇尚学医,健康身体。“好一片中华大地,不健康身体,真可惜,真可惜!同有心腹,同有肌肉,同有起居饮食,不学医负了好教育。慈受仁义,扶持我中华民国,同舟共济,同舟共济,健康身体!”

  1930 年,学校医、工两科改为医、工两学院。为了提高教学、科研整体水平, 必须加强生物、化学、物理、数学等基础学科。在胡庶华、翁之龙两任校长领导下,经过一系列努力,1937 年正式成立了理学院。校歌相应增加了一段提倡学理, 格物穷理的歌词。“好一片中华大地,不格物穷理,真可惜,真可惜,同有头脑, 同有智慧,同有星辰空气,不学理负了好教育。明澈清晰,训练我中华民国,同舟共济,同舟共济,格物穷理!”

  国立同济大学的校歌凝聚了学校历任领导办学的理念。早在 1907 年德文医学堂成立大会上,华董代表朱葆三在祝贺词中就强调医学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提出“医院能救人于一时,学堂能救人于后世。”1917 年华人接办学校后,阮尚介校长主张:“厚国聚民,莫先乎工。而医者人命之所系,又所以长养此工力者也。”

  1919 年同济常务校董沈恩孚和教育界蒋梦麟共同提出了一个“以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为教育宗旨的提案。这项提案,经北京政府教育部合集的第一次教育调查会上一致通过。

  1920 年,同济学监主任赵正平主持训育工作,发表《我同济校友对于改造与建设之使命》一文,主张改造中国社会,使其解除大病—“贫”,使其赶上 新世界:同济工(机械科、土木科)、医校友任重道远,分别肩负促进生产力发展、发展交通、改筑都市三大使命。

  学校国立后,几任校长都十分注重体育。张仲苏校长经常说:“康健之精神必寓健康之身体,惟有健康之身体,方能阐发深邃之学理。”胡庶华校长一方面强调“大学教育应注重高深的学术,造成专门人才,并鼓励研究,以促进我国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发奋求学,锻炼身体。学校举行运动会,他身体力行,参加了百米赛跑。翁之龙也竭力提倡体育锻炼,促进全校普及体育运动。

  总之,国立同济大学校歌,反映了当年广大同济师生“读书救国”、“工业救国”、“医学救国”、“科学救国”的理念和情怀。



荐稿人:ffy 2021-05-15 执行编辑:lry 2021-05-15 责任编辑:xwf 2021-05-22

0
 

上一篇20 世纪 60 年代前期的校文工团
下一篇从街头走向殿堂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