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1-05-18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校关工委办公室

《同济之歌》诞生记
《同济故事》文脉流长32
作者:方如华  阅读次数:1025


  2014 年 5 月,教育部审核批准《同济大学章程》。其中第六章第八十一条明确《同济之歌》为同济大学校歌。同济大学八十周年校庆前夕,校务委员会正式通过《同济之歌》为同济大学校歌的决定。至今,已过去了近 30 年。由此, 也勾起我对《同济之歌》诞生的一些回忆。

  创作《同济之歌》,缘起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上海市教育工会组织的一次全市庆祝教师节歌咏比赛。为了组织队伍参加比赛并争取得好成绩,学校工会召 集了五六十年代校学生文工团成员和文艺骨干参加的座谈会。就在这次会上, 大家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一个多年来深藏于心的共同愿望—创作一首能表达同 济人心声、展示同济人风采的歌。会上,大家一致推举有文学才华的建工系老 师余安东创作歌词。没多久,余安东写出了初稿。歌词共分三段,诠释了同济 精神的丰富内涵;抒发了同济精心培育天下英才的光荣感和使命感;赞颂了同 济人奋发向上、献身祖国建设大业的熠熠风采。经大家讨论后,歌词定了。又 推荐环境系季学李老师担任谱曲任务。季学李是校文工团的一名骨干,有较高 音乐修养,通晓乐理。季老师很快完成了初稿谱写任务,在此基础上组织了部 分骨干进行试唱,又对每一段进行反复推敲、修改。这种试唱和讨论往往持续 到深夜。上海歌剧院的两位专家也被邀请参与工作。在他们的指导和协助下,《同济之歌》的创作圆满完成。

  这时,距离合唱比赛仅两个多月。迫在眉睫的任务是组织合唱队伍。校工会在全校进行发动。工会主席方如华和工会负责文艺工作的李安娜分头进行。同济是一所有着悠久文艺传统的高等学府,是文艺人才藏龙卧虎之地。在短短十多天内,一支以文艺骨干为主,由各级领导参加的 120 人规模合唱团成立了。与此同时,由钢琴、大提琴、小提琴、手风琴组成的小乐队也告成立。

  紧接着,紧锣密鼓的排练开始进行。

  排练只能利用业余时间,采取分散和集中两种方式。为了确保集中排练,把一个暑假都利用起来了。说来也巧,那一年的夏天是历史上少有的高温,连续摄氏36°以上的高温,空气中弥漫着湿热。当时一·二九礼堂还没有装空调,几个吊扇起不了多大作用。排练很辛苦,但大家坚持了下来,即使在暑假期间,大多数同志也并不空闲,还有备课、科研及其他学术活动等,为了保证排练,只有牺牲休息时间了。一些同志出差还赶回来,放下行李就赶往排练场地。在歌剧院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合唱团的水平明显提高。120 个人的声音磨合成了一个声音。

  比赛临近,建筑系赵秀恒老师为合唱团精心设计了演出服装;赵秀恒老师又和吕美安老师设计了体现同济精神和风格的舞台背景,一切准备就绪。

  演出那天,同济合唱团展示了独特的风采。团员们身着鲜艳而不失端庄的演出服,神采奕奕,在“同舟共济”四面大旗背景的衬托下光彩照人。在乐队伴奏下,精神饱满的合唱团员们发挥得很好,唱出了气势,唱出了水平,赢得了全场经久、热烈的掌声。《同济之歌》的演出成功也是一次有力的宣传。新生的《同济之歌》在上海教育系统产生了广泛影响。从此以后,在全校的文艺演出中,《同济之歌》的演唱成为同济人欢迎的一项保留节目。

  2007 年 5 月,同济大学隆重举行百年庆典活动。拉开这一重大庆典序幕的就是雄壮嘹亮的大合唱《同济之歌》。此前,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专程前来同济采访《同济之歌》的创作过程,召开了当年的几名文艺骨干代表的座谈会。还请他们当场演唱,并作了录音。5 月 20 日校庆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这次采访的演唱录音,以表对同济的节日祝贺。

  回顾《同济之歌》的创作和演唱过程,作为同济人我们有一种光荣感和自豪感。同济这所百年名校曾历尽坎坷、几经磨难,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同济人紧紧团结在一起,始终与国家,与人民同生死共患难,在推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也因此获得了国内外同行和我国各族人民的尊敬。同济在百年历程中形成的传统、作风是同济人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由一代又一代同济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当年,我们创作《同济之歌》的目的正在于此。愿我们高唱《同济之歌》,共同创造同济更加辉煌的未来。



荐稿人:ffy 2021-05-15 执行编辑:lry 2021-05-15 责任编辑:xwf 2021-05-22

0
 

上一篇同济大学集邮协会拾忆
下一篇《同济歌选》出版风波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