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1-05-19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校关工委办公室

同济创校初期的国文教习
《同济故事》群星璀灿05
作者:周黎萍  阅读次数:1097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和大多数中国近代大学取法日、法、英、美等国不同,同济自创办之初就以其鲜明的德国特征闻名。学校创办之初,除由中德两国政界及工商界人士共同组成的校董会决策重大事务外,学校教务主要由德国人负责,医工两科均按照德国学制,聘任德籍教师,采用德国教材,运用德语教学,注重理论基础和实践训练的综合培养。

  尽管如此,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还是将经、史、国学作为重要的教 学内容。学校最早的华人教师,被称为“国文教习”,担任德文科以及医工两 科的国文、经、史课程的教学。他们大多数人具有家学渊源,接受传统的书塾 教育,通过科举考取功名,辛亥革命后转为开明绅士,是既专国学又崇尚新学 的现代学者。

 

  “五品顶戴”宗嘉谟

 

  宗嘉谟,字伯皋,江苏常熟人,是江苏委用教谕,五品顶戴。教谕是明清所设的学官,主要掌管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局长。“五品顶戴”即五品官的级别,相当于今天的局级干部。

  宗嘉谟是同济创校初期最早的中文教师之一,自同济创办之初宗嘉谟就来校教学,见证了学校自初创到逐步稳定发展的过程,可谓学校的“元老级”人物。在 1916 年出版的毕业同学录中,他指出“校之有史,犹家之有谱”,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校史编写的概念。1916 年出版的毕业同学录首次编写了“校史”,请医预科教习谛部博士、总理校务福沙伯博士、德文科监督费提克博士分年编纂, 经同学翻译,由宗嘉谟最后编辑整理而成,宗嘉谟可以说是同济最早的校史专家。

  因为对同济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同济的熟悉与了解,1914 年秋,他介绍自己的侄子宗白华进入同济德文科就读,使同济成为宗白华“思”与“诗”的起点, 后来成为现代哲学家、美学大师、诗人。宗嘉谟还是《虞山宗氏谱略》的编撰者之一,著有《宗忠简公年谱》、《訏盦文剩》、《虞山宗氏谱略》、《宗伯皋先生查明仲雍祠墓复县函附系函》等,参与了《重修常昭合志》的修纂工作。

 

  “前清翰林”陈枏

 

  陈枏,字巽倩,清朝翰林,嘉定知名乡坤,南翔商团会长,一位支持革命的新兴绅士,在同济主要教授医预科的伦理、经训、古文等课程。

  在封建时代,通过科举考试的层层选拔,脱颖而出,成为翰林学士的,绝 对可以称得上一名高级知识分子。在同济任教期间,作为一位国学儒师,他对校中的德籍教师,他称之为“西儒”的外教有着相当高的评价。在他看来,尽管1914 年以来,受到战争的影响,但校中的德籍教师不仅没有因为战乱的原因离开同济回国避难,而是络绎不绝地来到同济尽心尽力地培养中国学子,我们从中既可以看到德国学术的严谨与自信,也可以看到德国人对待学术的严谨与自信, 这也是德国学术以及德籍教师深得人心的原因所在,他对此种德式“新学”以及这批德籍“西儒”极为赞赏。

  同时,作为资历较深的国文教师,他也深受同济学子的尊敬,他是早期毕业生编写毕业纪念册时常被邀请作序的师长之一。

 

  “末代拔贡”蒋元庆

 

  蒋元庆,字志范,别署 楼老人,是清朝末代拔贡,曾任江苏提署幕宾, 擅长对对子以及书画、篆刻。“拔贡”是清政府每隔十二年,从府县中挑选一名秀才,越过乡试,直接选拔入京,经朝考合格,可直接授予官职的“提前录取保送生”。蒋元庆是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的拔贡,算得上是出类拔萃之才。

  常熟日报副刊曾以《民国时期的常熟书家》为题,记载他“精研说文故写篆书, 其体不名一家,然笔札精雅劲敛。因多写篆书故,用笔在吴清卿杨濠叟间。他所集句并篆书的兴福寺饮绿轩联‘日出林霏开,云归岩壑暝;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被《中国楹联大辞典》收录,行家评说此联:‘虽未造极,确已登峰’”。蒋元庆的书法,在常熟也可以算得上数一数二。

 

  “金石学者”许保诗

 

  许保诗,字松如,浙江海宁人。是著名的金石学者,爱好收藏,著有《金石名著汇目》。许保诗是梅兰芳先生的主要助手、著名戏剧家、京剧史论家、梅派艺术研究专家许姬传的四叔,以研究许慎的《说文解字》著称,他将自己的书斋起名为“读许簃”,一语双关,既是读“许慎”也是“许保诗”读,非常有意思。

  许保诗认为教育应该以史为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断适应现实的需要,在当时中西两种文化产生冲突、对话甚至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合新旧为同辙,融中西而一炉”,兼采东西两种教育的长处,从而达到“振宗邦于未坠”、“起绝学于既衰”的目的。这也是近代新学的主导思想。

  除此之外,还有闻汝楫、潘智澄(字八达)、吴述先(字子敬)、金翔翀(字叔远)、钟树琦(字聘玉)、朱宝琦(字玮甫)、王鸣时(字景松)等国文教师, 他们既有国学专长,又有接受新知识与新科学的眼界,为同济培养现代中国的“造国神工,救国神医”作出了重要贡献。



荐稿人:ffy 2021-05-19 执行编辑:lry  2021-05-19  责任编辑:lxl 2021-05-20

0
 

上一篇朱家骅的母校情
下一篇常务校董袁希涛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