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1-05-19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关工委办公室

常务校董袁希涛
《同济故事》群星璀灿04
作者:朱大章 朗读:海洋学院 杨 博  阅读次数:3526


宝隆医院外景.jpg


  1912年,袁希涛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约,赴北京任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司长。后改任教学部视学,1914年任北京政府教育部次长,1917 年以次长代理部务。在此期间,极力主张并力促将德人创办、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面临解散的同济医工学堂(现同济大学)收回自办,迁校于吴淞。1919 年代理教育总长,不久辞职。前后 7 年,袁希涛亲自整理制订教育制度、法令课程,又草订全国义务教育计划。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组织“欧美教育参观团”,出洋考察,在美国参观了20 多个州,又转赴欧洲,考察了十多个国家。1923年回国后,他被选为江苏省教育会会长,倡导并积极推进义务教育,与黄炎培、沈恩孚等人共同创办了中华职业教育社。1923年至1927年任同济大学常务校董。

  在任教育部次长时,袁希涛就对同济非常关注,他对学生说:“中国之大患, 曰贫曰弱,救弱莫若医,救贫莫若工,务望诸君,各求深造,以养成将来救国人才。”

  1917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在美国的要求下,中华民国政府宣告与德国断交。而作为中德两国合作的学校,同济的命运扑朔迷离,凶多吉少。同济华董沈恩孚、李维格给教育部写信,认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开创以来,卓著成效,校外附有病院;校内置有工厂,设备之精良,远非他校所能企及,业已造就医士、技士甚众,以是各省闻风负笈者日多一日,嘉惠吾国学子实非浅鲜”, 应“力予斡旋,保全此校”。教育部次长袁希涛认为,“上海学界对于同济感情及企望均甚厚”,“以德国科学之冠全球,我国对德问题,在教育学术上必应预留好感情”。在袁希涛的努力下,3月3日,北京政府“国务会议议定应为维持。

  如果邦交竟至中断,可由华董设法接收。其每年所缺经费九万五千,由财政部月拨四千,并咨商苏省月拨四千,以资维持”。

  3月17日下午,上海法租界当局借口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是德国的产业,为防止德国人利用该校机械制造武器,由法捕房总巡带着捕头四五人,率领安南兵大队,荷枪实弹,包围同济,强令学校解散。同济学生怀着悲愤的心情被迫离校。幸有上海金星人寿保险公司、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和中华书局共同负担同济离校学生食宿费用,并去电教育部要求设法对同济学生作善后安排,才使学生暂时安顿下来。后来唐绍仪提议,吴淞中国公学已停办,可向该校校长梁启超商借空关着的校舍。这时从北京传来消息,教育部准备把同济分拆到济南、天津、汉沽等地, 遭到同济师生的一致反对。在袁希涛等人的努力下,教育部派沈彭年等人专门来沪处理。经交涉,法方只同意归还校舍,但严禁聘用德籍教师。法方的这一要求使同济无法复课。后经沈彭年、校董沈恩孚等人与各方面积极协商,并经教育部核准,同济学生先后搬至吴淞中国公学上课,同济的历史才得以延续。

  1919年,由于中国公学将在第二年收回校舍自用,阮尚介校长于1月亲赴北京面见教育部次长袁希涛,希望能够修建自己的校舍。在袁希涛的主持下,由教育部拨款 1万元,于吴淞乡购地150亩。同济由此开始迈向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鼎盛发展时期。

  1922年3月6日,同济重订校董会简章,明确校董会的职权。由于袁希涛当时担任江苏省教育会的负责人,江苏省教育会对同济一直非常支持与关注,同时袁希涛在担任教育部次长期间,在同济危难之时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因此,被聘为同济新一届校董,根据抽签,任期4年。1923年起,在之后的4年中,袁希涛均被推举为常务董事。

  他自奉极俭,考察或出游常步行,自带干粮或沿路买烘山芋充饥。他对人非常慷慨、宽厚。亲友有困难的,无不接济、帮助。尤其愿意帮助青年求学。他对公益事业十分关心,常倾囊捐助。晚年,袁希涛经济很困难,用编书、写作微薄所得维持生计。有一天一个骗子到他家跟他夫人说:“今天有人请老爷证婚,叫我回家拿一套好点的衣服给他换上。”他夫人说:“他哪里还有衣服,不就那么一套,今天已经穿了出去了!”那个骗子听了就一溜烟地跑了。

  1930年8月29日下午5时,袁希涛病故于上海贝勒路恒庆里寓所,终年 65 岁。他的人格魅力和对教育的倾情,在教育界赢得了很高的声望。他逝世后,黄炎培为他写了像赞,蔡元培、傅正湘、叶楚伧等多人写了悼词,沈恩孚写了墓志铭,张一麐写了墓表。

  建观澜墓公葬于宝山,铸铜像供后人瞻仰。后毁于“文革”。2003年, 在宝山十堰小学内,又重新建立了袁希涛的青铜像。同济大学也曾在校内建立 袁希涛纪念碑。1937年同济大学三十周年校庆典礼活动中,专门举行了他和已故首任校长宝隆、工科创始人贝伦子的纪念碑揭幕仪式,可惜后来也毁于日军战火。



荐稿人:ffy 2021-05-19 执行编辑:lry  2021-05-19  责任编辑:lxl 2021-05-20

0
 

上一篇同济创校初期的国文教习
下一篇德籍教授欧特曼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