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1-05-19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校关工委办公室

童第周夫妇在李庄同济
《同济故事》群星璀灿24
作者:王伯瑛  阅读次数:1528


同济四川李庄时期医学院办学旧址.jpg

同济四川李庄时期医学院办学旧址


  1941—1943 年,童第周与夫人叶毓芬博士来到内迁四川李庄的同济大学, 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经过了几年的长途迁徙和颠沛流离之后,童第周夫妇终于在李庄同济暂时找到了一方宁静。没有了轰炸,没有了警报,童第周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和科研中。童第周在理学院教授生物学,他在讲授某一观点或原理时,常常是旁征博引,娓娓道来,妙趣横生。他对学生的要求极其严格,无论是课堂听讲、课后练习还是实验操作,谁都别想在他那里蒙混过关。他鼓励学生们努力攀登科学高峰,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创造。他曾对学生们说:“不要做一人之医,要做万人之医。”他自己这样解释这句话的含义:“所谓一人之医,就是以他人的方法行医;所谓万人之医,就是有所创造,有所发明,许多人照你的方法治好病人, 能有一人顶万人的作为了。”

  叶毓芬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当时在李庄的同济附中教生物课,虽然课讲得趣味盎然,但对于中学生的顽皮,她也常常很无奈。课间的时候,她会把调皮捣蛋的学生叫到办公室进行劝导教育,结束时,她总是习惯用轻声柔调的江南腔说一句“慢慢来”。因为大部分学生都说重腔硬调的四川话,叶老师的家乡音调让学生们觉得特别又亲切,于是,学生们就学着叶老师的江南调称呼她“慢慢来”, 既亲切、随和又十分有趣。每当听到学生们这样叫她时,她总是微笑着点点头, 算是默认了。叶毓芬身体较弱,她患病时,常常由童第周代课。

  童第周曾任生物系代系主任。他十分重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重视实验室的建设。童第周非常重视系里的学术活动,在当时当地特定的条件下,他曾多次与同在李庄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人体体质研究所和国立中央博物院等单位取得联系,交换读物,相互参观并出席学术讨论会。他还组织生物系老师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工作,对李庄附近的植物进行调查,到峨眉山做大规模的生物调查和采集标本等活动,对以后研究课题的确立,研究工作的开展,积累了大量翔实的第一手材料。

  在李庄,童第周夫妇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吃的是发霉的米,住的是破败的庙宇,点的是菜油灯。开展研究的条件十分糟糕,他们用粗陶瓷酒杯代替培养皿, 自己从野外采来试验用的青蛙卵,没有做实验最需要的显微镜,他们就用自己拉的极细的玻璃丝当显微解剖器。

  一天,童第周访友回家,在李庄的一家旧货店偶然发现了寄存在那里的一架显微镜。是德国造的,虽然已经很旧了,童第周仔细观察后,发现还能用,他兴奋不已。但六万五千元的标价让他犹豫再三,这可是他们俩夫妇两年的工资呀。最终他们决定买下它。

  还是缺乏必要的条件,由于没有电灯,往往只能利用下雪天的光线或太阳光来观察。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童第周夫妇坚持不懈地研究,发表了一篇篇高质量的论文,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他们的研究报告在西方科学杂志上发表,立刻引起了国外生物界的高度关注。英国著名的科学家李约瑟在派驻到英国驻重庆大使馆时,专程来李庄拜访童第周。李约瑟看到童第周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高难度的实验,写出了高水平的论文,惊叹不已。李约瑟在日记里记下他与童第周会面的感受:“在同济大学,我们见到了童第周。他与夫人叶毓芬博士携手, 设法在拥挤不堪的、极不舒适的环境里创造了佳绩。英国访华使团非常荣幸地将童氏夫妇的研究报告交由西方科学杂志发表。”

  童第周夫妇在同济李庄的岁月是短暂的,生活、工作条件极其简陋,但他们取得了具有世界影响的成果,这是一个奇迹!



荐稿人:ffy 2021-05-19 执行编辑:lry  2021-05-19  责任编辑:lxl 2021-05-20

0
 

上一篇走近氟学权威魏赞道
下一篇她,为麻风病患者带来福音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