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1-05-19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关工委办公室

她,为麻风病患者带来福音
《同济故事》群星璀灿23
作者:盛若蔚 朗读:医学院  阅读次数:3935


2003年李桓英在云南与治愈的麻风病人及孩子一起合影.jpg

2003年李桓英在云南与治愈的麻风病人及孩子一起合影


  194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1958年,风华正茂的她放弃国外优厚待遇,自世界卫生组织任职岗位上义无返顾选择了回到祖国;1978 年,几近退休的她选择了麻风病防治这块硬骨头;如今,81 岁高龄的她依然矢志不渝,痴心不改……栉风沐雨,搏击医海,她把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献给了祖国,她将自己滚烫的心交给了麻风病防治事业。

  她,就是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获得者,北京友谊医院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桓英。

  麻风病,作为一种有着 3000多年历史的慢性传染病,长期以来由于没有特效药,病人患病后手脚畸形,鼻塌眼瞎,面目狰狞。千百年来,麻风病人就是在疾病和受人歧视的双重折磨中艰难生存。

  李桓英第一次接触到麻风病人是在“文革”期间,她和一批医学专家被下放到苏北农村安排住在一个远隔人世的麻风村。“当时有件事给我震动很大,一个小男孩仅仅因为一只手指有一点轻微麻风症状就被投进麻风村,在那儿一住就是几十年,一辈子都废了。”老人既痛心缺乏良药擒服病魔,更痛心人们对麻风病的曲解和过分恐惧。“当时人们都恐惧到对麻防医务人员也要退避三舍的地步。” 如何寻求有效疗法铲除人们对麻风病的认识误区,成了李桓英终日思来想去的头等大事。

  1978年,李桓英终于获得了实现抱负的机会。当年底,她被调到北京友谊医院热带医学研究所,从事麻风病的研究和防治,57 岁的她从此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次远航。

  西南地区是我国麻风病的高发地区,她把目光首先投向了那里。“一年怎么也得去个两三次,一次至少呆两三个星期。” 李桓英一直将这个工作习惯保持至今。麻风病人的凄凉生存环境使她心情格外沉重,从不穿隔离衣的李桓英紧紧握住麻风病人的手,“我一定带来药给你治病”。

  要去除麻风病根,关键是要找到特效药,实施有效治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李桓英把实验室搬到了麻风村里,在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后,她果断决定将国际通行的 6—7 年治疗期改变为 2 年,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两年期“短程联合化治疗”。然而傣家有句老话:“麻风病要是能治好,水牛角也能扳直。” 当地人根本不信她那一套。

  李桓英并不灰心。病人居住分散,她就挨家挨户编码登记,把药送到病人手上; 病人自暴自弃,她就边做工作,边亲自倒水,看着病人服药后再离开;76 岁的波兵老人是村里年纪最大的,说什么都不肯服药,李桓英索性就坐在他家,苦口婆心地耐心劝导。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老人终于咽下了第一颗药,自觉配合治疗。

  帐篷搭起手术室,竹片架成工作台。李桓英顾不上蚊虫叮咬,水土不服,在简陋不能再简陋的条件下虚心摸索,苦苦追求,一个月,两个月……14个月过后, 服药病人全部治愈,在随后十几年的后期观察中无一例复发—试验成功!整个麻风病村都沸腾了,村中的男女老少都跑到李桓英面前,用鲜花串成花环,将亲手缝制的傣家服献给他们心中的摩雅。刀建新老人的话代表了千千万万麻风病人的心声:“麻风病把我们变成了鬼,摩雅李把我们又变成了人。”

  谈及病区的艰苦,李桓英笑得很坦然:“麻风病是个穷病,落后病,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不要计较条件,条件是工作的一部分,不容你挑三拣四,若要计较,那就哪也不能去,那就什么也干不成。”

  长期以来,人们对麻风病一直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为了破除这种观念,也为了增强病人治疗的信心,并给予积极的精神力量,她从自己做起。病人家的水她仰头就喝,饭捧起就吃;病人试探着同她握手,她拉着就长时间不松;遇见病人, 她总是拍拍肩膀,摸摸鞋里有没有沙粒……记者好奇:“你就不怕感染上?”李桓英哈哈大笑:“我还巴不得呢,正好做个范本,证明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感染后发病的可能性非常小。”正是在李桓英的带动下,当地的医务人员、地方官员也都开始与病人“亲密接触”。

  李桓英敢顶。工作上只要她认为是正确的她就一定要坚持到底,就连中国麻防事业奠基人马海德博士,她也曾和他争个面红耳赤。“在学术上工作上,没有权威只有真理。对的,我一定坚持;错了,我马上修正。”李桓英戏称这叫“真理越辩越明”。也多亏了这种性格,要不就很难有她率先试行的两年期“短程联合疗法”以及后来的“三级防保网”。

  了解她的人都说李桓英工作起来不要命。十足一个“狂人”。她曾四次遇险, 身上伤痕累累。翻车了,人们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可她倒好,她说:“按乘车的概率也该轮到自己了。”船翻了,她说:“我胖得像个皮球沉不了”。一侧锁骨、三根肋骨骨折,依然拼在麻防一线—这就是李桓英。

  苦心人,天不负。李桓英的实绩得到了国际麻防界的高度赞誉。在西南麻防基地,经她治愈的病人已过万,复发率仅为 0. 03%,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1% 的标准。1998 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五届国际麻风病会议上,该组织麻防科主任诺丁博士紧紧握住李桓英的手说:“全球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您是做得最好的;您是除马海德博士外对中国麻防事业贡献最大的人。”



荐稿人:ffy 2021-05-19 执行编辑:lry 2021-05-19  责任编辑:lxl 2021-05-20

1
 

上一篇童第周夫妇在李庄同济
下一篇仁医吴在德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