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1-05-19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校关工委办公室

陆敬严和中国古代机械复原制作
《同济故事》群星璀灿52
作者:王蔚秋  阅读次数:1280


陆敬严教授与他的古代机械复原模型.jpg

陆敬严教授与他的古代机械复原模型


  你知道那神秘的“木牛流马”是几个轮子几条腿?蛮荒年代,是何种起重机械把那笨重的悬棺放上百仞断崖?你知道京剧《挑滑车》中的滑车是个什么样子? 中国象棋中的“砲”为什么是石字旁?你知道中国从什么时代就开始用齿轮传动? 你知道我们的祖先在 1000 多年前是怎样进行机械化的攻防战争?……

  告诉你一个人—同济大学机械学院陆敬严教授。他会翻给你看,讲给你听, 摆出让你摸得到、转得动的复原制作模型;让它们在你面前演绎历史的场景。

  陆敬严,1961 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系。起初是原理零件课的教师,机械史只是他的业余爱好。1980 年清华大学郑庆林教授在英国参加摩擦学会议,得知英国人正在编纂摩擦学史;古埃及、古印度的学术资料都有所反映,而唯独中国这方面的资料无从查找,以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而言这是不可能的。国际摩擦学会主席道森博士向郑庆林教授询问,但郑教授也没有这方面的资料。回国后,郑教授向陆敬严提起此事,陆敬严向他提供了这方面的材料 13 种,并在郑教授的建议下,首先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了《中国古代的摩擦学成就》,引起了不小反响。因而在英国人编纂的摩擦学史上有了古代中国摩擦学一个单独的章节。1982 年德国达姆斯塔特大学著名教授米勒在同济大学讲学,赠送了一件有意思的礼品—仿制大英博物馆陈列的中国古代指南车;表达他对同济的友谊和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敬仰。正是这个小模型引起了陆敬严的深思,首先他觉得这样的礼品应该由我们赠送给外国人更顺理;另外,他发现这个指南车的齿轮结构有 错误,并且车上小人的装束是清朝的,而中国的指南车在南宋已失传了。

  他是一名教师、一位学者,他的专业是准确、精密、严谨的机械;他容不得商业化主观臆想的仿古炮制;忍不下那些似懂非懂、以讹传讹的谬误。他以扎实的古文功底与历史的、考古的知识和一颗探究中华古文明的赤诚之心,要还中国古代机械一个真实的、科学的本来面目。为此他曾攀越崇山峻岭去考察悬棺;曾涉水下河寻究筒车。他还只身进入川北荒芜人烟的大裂谷,爬上峭壁去测量古栈道留下的锲孔……

  于是,中外刊物上有了他的《关于悬棺升置方法的模型实验研究》、《中国古代多用水轮及其复原》、《中国的齿轮始于何时》、《木牛流马是什么》、《80 年来指南车研究》……他编撰《中国机械发展史》的各类教材 30 余万字;主编《中

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工程卷 70 万字。

  他的中国古代机械史研究课题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中国古代机械中的千古迷团,一个个在他的笔下、他的手中拂去岁月的尘土,重现往日的辉煌。

  20 年来,陆敬严和他的中国古代机械制作室已复原制作了模型 80 多种,可分为农业机械类、手工业机械类、战争机械类、交通机械类、自动机械类等,已渐成系列。从秦汉到明清之间,中国机械发展史上有代表性的机械装置和设备都有体现。有 10 余种模型提供给中国军事博物馆和中国科技馆陈列。尤其是“中国古代战争器械研究”项目, 通过了高规格的鉴定,获国家教委1988 年科技进步奖;1∶2 复原展品陈列在军事博物馆中蔚为壮观。许多反映古代战争场面的电视、电影中也都借鉴了它们真实可信的形象。

  复原制作室已成为颇具特色的科技史研究机构,居国内外领先地位。谭其骧、杨槱、陶亨咸等众多国内外著名学者和政要前来参观、访问,并给予高度评价。

  然而,这一切难道单单是为了重现往日的辉煌?这些科学的历史的再现品, 也仅仅是为在学术界的金字塔中孤芳自赏吗?

  重病中,他用左手写下七千余字的长文《继承光辉的过去创造灿烂的未来由中国机械的发展过程所引发的思考》。

  陆敬严教授和他的制作室的同仁,不仅仅给我们重现了一片历史的辉煌,也会给予建设今天辉煌的人们颇为有益的启迪;更能教育激励后辈青年去开拓、去创造明天的辉煌。

  复原的古代机械,应该从堆积的搁架上走出来了。

  1989 年,1993 年,1995 年,陆敬严 3 次申请陈列用房,历任校长及主管领导也 3 次做出了用房准备,但终因各种原因未能成功。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陆敬严教授两次住院,两次脑瘤手术。

  全身麻醉,手术长达 6 个小时,8 个小时;竟然没有对他的记忆和思维造成任何影响,他对时间、地点,查证古籍的出处仍是记得那么准确、清晰,他的思维、构想仍是那么活跃、敏捷;医护人员看他简直是一个奇迹。但毕竟是颅脑手术,手术使他的右侧神经传导出现了障碍;他能使千年古机械复原运转,却不能自如地指挥自己的右手、右腿和控制自己的右侧面部表情了。

  台湾新竹清华历史研究所、剑桥李约瑟研究所、东京大学主编的《中国科学史通讯》1992 年 10 月特发了一条消息:同济大学的陆敬严教授去年因脑瘤开刀, 并发肺炎,现正在康复中。是的,谁都希望他康复。最希望康复的当然是陆敬严自己,行动不便的他,几年中仍有十几篇论文、文章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稿约及来访者络绎不绝。人们说:你生病在家,倒成了收获季节。

  真是只等收获了吗?

  美国程贞一教授前来探望,陆敬严对他说:我有生之年还要干成两件事,一是编成中国机械史;二是建立中国古代科技陈列馆……1997 年 6 月底《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工程卷》70    万字统稿完毕,那是他用左手完成的,他还撰写了部分章节,哪怕在 38 度的高温下也不曾停歇。教授夫人说:他生病,病成了工作狂。当然,教授的文稿少不得夫人的帮助记录、誊抄。

  第二件事就不能在家中完成了。1996 年 8 月至 9 月间,陆敬严教授作出惊人之举—在友人的陪同下考察丝绸之路。他的真实意图在于证明一下自己的身体能不能完成这件事,也想证明给人们看看—陆敬严还能做些事。他说:“我不能只是‘活着’,我不能只是具行尸走肉……”此言一出教授已是满眶热泪。他沿黄河,到兰州,经嘉峪关、敦煌,西出阳关、玉门关,过轮台……《人民日报》刊出了他的《今日阳关》,另有两篇论文发表,一篇发表在本校学报, 一篇发表在海外刊物。

  接下来,他还有许多事要做。我们祝愿他创造更多奇迹。



荐稿人:ffy 2021-05-19 执行编辑:lry  2021-05-19  责任编辑:xwf 2021-05-20

0
 

上一篇追忆张相庭先生的一件往事
下一篇国际大洋钻探首席科学家汪品先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