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4-08-22 【编辑录入:xscclf】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24年8月20日第12版

邓小平的上海印记
作者:张爱茹  阅读次数:179

邓小平3.jpg

1992年2月12日,邓小平视察闵行开发区后来到马桥旗忠村,亲吻农家孩子。

刊于1992年6月27日《解放日报》周末版。 照片由张蔚飞拍摄


  从第一次到上海算起,邓小平看着这座城市在变,变得越来越有活力,百姓的生活一天天变好;看着毕生为之奋斗的理想正在一步一步变为现实,亲手擘画的蓝图已经或正在变成美好的现实

  邓小平同志与上海有着不解的情缘。在7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他30多次到过上海。这里是他少年时第一次走向世界的起点,是他青年时代“吊起脑袋在干革命”的战场,是他中年时率领大军解放的中国最大的城市,是他晚年去过最多的城市,也是他生前外出视察的最后一个城市。他还曾连续7年在上海过春节,“向上海人民拜年,向上海人民问好”的亲切问候已经成为上海人民最温暖、最幸福的春节记忆之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邓小平在上海战斗、工作、生活了两年多的时间,留下了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坚实足迹。
  

青年邓小平2.jpg


  1920年9月5日,邓小平在重庆取得赴法勤工俭学自费生资格后第一次来到上海,由上海华法教育会安排住在“名利大旅社”。9月10日,邓小平领到护照,从黄浦码头登上邮船。第二天,上海发行的《申报》以《四川赴法勤工俭学会学生今日放洋》为题予以报道。

  1927年9月底、10月初,邓小平第二次来到上海。他是作为秘书随中共中央机关秘密从武汉迁往上海的。同年12月,他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秘书长,主要工作是协助周恩来等人处理中央日常工作。除列席和参加中央各种会议,他还负责文件、电报、交通、会议安排等工作。当时,中央机关在上海的办公地点主要设在四马路(今福州路)447号、同孚路(今石门一路)柏德里700号、永安里135号、五马路(今广东路)清河坊等地。
  为了在上海站住脚跟,中央负责人要不断变换居住地和姓名,开会的地方也要经常更换。作为秘书长,邓小平熟知所有中央负责同志的住址、中央机关的地址和秘密接头地点。同时,为了掩护秘密工作的身份,他当过杂货店的老板,当过古董店的老板。1928年春,邓小平同他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学、当时在中央秘书处工作的张锡瑗结婚。
  邓小平在上海做了近两年的秘密工作。他后来回忆:“我们在上海做秘密工作,非常的艰苦,那是吊起脑袋在干革命。我们没照过相,连电影院也没去过。我在军队那么多年没有负过伤,地下工作没有被捕过,这种情况是很少有的。但危险经过好几次。”
  1929年8月底,邓小平受中共中央派遣,以中央代表的身份前往广西,开始独立担负一个地区的领导重任。其间,邓小平曾两次回上海汇报工作。
  一次是1930年1月初,根据中央的指示回上海汇报广西工作情况。他在上海不到1个月的时间,却遭遇了个人生活的极度不幸。几个月前,邓小平告别有孕在身的妻子张锡瑗只身前往广西。这次回上海汇报完工作,他就赶到医院照看临产的妻子。不幸的是,张锡瑗患产褥热去世,孩子也在几天后夭折。但前方军情紧急,邓小平来不及料理妻子的后事,便匆忙赶赴广西。途经香港时,他特意找到中央特科工作人员李强,委托他回上海帮助料理妻子的后事。
  另一次是1931年3月,邓小平根据红七军团委的决定,从江西崇义赴上海。在上海,他通过交通站的安排向中央提出汇报工作的请求。其间,他写出了15000多字的《七军工作报告》,详细叙述了红七军的情况,总结了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前后的经验教训。7月14日,邓小平离开上海前往江西中央苏区。
  1949年4月,邓小平作为总前委书记,指挥第二、第三野战军发起京沪杭战役,一举突破国民党号称“固若金汤”的长江防线,占领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5月26日,他作为渡江战役总前委书记、华东局第一书记率领总前委、华东局机关和大批接管干部进入上海。5月27日,上海宣告解放。6月,他的家搬到上海,和陈毅一家合住在湖南路262号的一个小院,度过了一段虽然短暂却相对稳定的时光。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邓小平多次到上海开会、调研。1956年在党的八届一中全会上,他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1959年2月10日,农历大年初三,邓小平来到上海。这次,他是利用春节休假来考察工业生产和企业管理的具体情况,为起草《关于现代工业企业领导制度和领导方法问题的决议》做准备。2月10日至20日,他先后参观上海工业展览会,视察了江南造船厂、上海手表厂、上海钢铁三厂等,听取了中共上海市委的工作汇报。2月20日上午,他出席中共上海市委工业会议开幕式,在讲话中着重强调建立和坚持好的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这一年,他还到过上海两次:一次是3月25日至4月6日参加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一次是12月专程到上海考察探空火箭的试制情况。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邓小平5次来到上海。有4次是来开会,分别是1960年1月、6月两次出席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1963年11月到毛泽东在上海的住处讨论中法建交等问题,1965年12月出席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另外一次就是1966年5月5日至7日,他陪同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谢胡率领的党政代表团在上海参观访问。
  5月5日下午,在陪同毛泽东会见谢胡一行时,毛泽东向来宾介绍邓小平,说他是一个懂军事的,“你看他人这么小,可是打南京是他统帅的。打南京是两个野战军,差不多一百万军队。打上海、打浙江、打杭州、打江西、打福建,然后他们第二野战军向西占领四川、云南、贵州。这三个省差不多有一亿人口”。
  1973年3月复出后,根据中央安排,邓小平参与了大量外事接待工作。其中,有5次是去上海,包括陪同外宾参观马陆人民公社、彭浦工人新村等。同时,他还利用机会,深入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建设工地、上海钢铁一厂等调查了解上海工业生产情况,为这一时期主持领导全面整顿和后来决策改革开放积累了经验。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先后11次来到上海,为上海领导班子建设、发展战略制定、浦东开发开放等倾注了大量心血。
  1979年7月16日至25日,邓小平到上海视察,一再强调选拔年轻干部、找好接班人的问题。他指出,培养选拔年轻人进领导班子,是党的战略任务、根本任务,不要拖延。
  1983年2月18日至26日,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后首次来到上海,主要是考察大会提出的20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小康的目标能不能如期实现等情况。他深入胶州路农贸市场、曲阳新村,看市场,问民情。在曲阳新村,他走进上海服装二厂退休工人姚凤兰家中,看到新房中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一应俱全,说:这儿不错嘛,挺现代化的。你们生活好,我就高兴。
  1984年2月11日,邓小平在视察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经济特区后来到上海。2月14日,他在听取上海市负责人汇报时,对宝钢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宝钢建设二期必须上,今年就上,要争取时间。第二天,他视察了正在建设中的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并亲笔题词:“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邓小平的坚决支持,使宝钢二期工程提早两年投产。
  1985年2月4日至13日,邓小平对上海的外商投资环境改善和第三产业发展提出明确要求。他认为,上海第三产业是个缺门,潜力很大,路子要走得宽一些。
  1988年2月10日至23日,邓小平再次来到上海。2月16日是农历除夕,他来到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春节联欢会现场,与上海700多位各界人士共迎龙年新春。
  晚会结束后,邓小平走上舞台与演员亲切见面。当时,上海甲肝肆虐,传染面广。为他的健康考虑,演员们以掌声表达对他的崇敬之情。不料,邓小平主动伸出手来,与每一位演员握手。邓小平的这一举动,使正在遭受疫情影响的上海人民深受鼓舞。这也是邓小平第一次在上海过春节。
  1989年2月,邓小平又一次在上海过春节。从1月21日到2月16日,邓小平在上海进行了一系列外事活动,包括会见了为中苏最高级会晤做准备工作而来访的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等外宾。
  1990年1月26日,邓小平与上海市党政军负责人共迎新春佳节。1月20日至2月13日在上海期间,他很少外出,他在思考,他也请上海的同志思考一下,能采取什么大的动作,在国际上树立我们更加开放的旗帜。由此,浦东开发开放进一步提上议事日程。邓小平对上海市负责人“说:你们搞晚了,但现在搞也快……你们的起点可以高一点。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浦东开发开放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
  1991年1月28日至2月20日,邓小平第四次到上海过春节。他最关注的还是浦东开发开放。他说:浦东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2月18日,邓小平视察建设中的南浦大桥工地,并登上新锦江大楼顶层俯瞰上海市容。他再次强调“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并进一步提出“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
  1992年1月31日至2月20日,邓小平在视察武昌、深圳、珠海等地后来到上海。春节期间,他视察了新建成的南浦大桥和正在建设中的杨浦大桥、闵行开发区和旗忠村。在闵行开发区听取汇报时,他提出:到本世纪末,上海浦东和深圳要回答一个问题,姓“社”不姓“资”,两个地方都要做标兵。要用上百上千的事实来回答改革开放姓“社”不姓资”,有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资本主义。上海要回答这个问题,要靠大家努力。
  1993年1月22日,除夕之夜,邓小平热情洋溢地向全体上海人民,首先是上海工人阶级拜年。他说:上海工人阶级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带头羊,希望你们不要丧失机遇。对中国来说,大发展的机遇并不多。
  1994年,邓小平第七次在上海过春节。从1993年12月10日到1994年2月19日,这是他在上海逗留时间最长的一次。1993年12月13日,他冒雨视察浦东,并登上杨浦大桥,眺望浦东开发区的建设情景。在得知杨浦大桥是当时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斜拉桥时,他感慨:这是上海工人阶级的胜利,我向上海工人阶级致敬!在视察上海内环线浦东段及罗山路、龙阳路立交桥后,他说:喜看今日路,胜读十年书!
  1994年元旦之夜,邓小平登临新锦江大酒店顶层,俯瞰浦东开发区夜景。望着灯光璀璨的上海,他深情地说:上海变了。2月9日,邓小平同上海市党政军民负责人和部分老同志共庆新春。这是他最后一次在上海过春节,也是他最后一次公开露面。
  从1920年第一次到上海算起,74年过去了。邓小平看着这座城市在变,变得越来越有活力,百姓的生活一天天变好;看着毕生为之奋斗的理想正在一步一步变为现实,亲手擘画的蓝图已经或正在变成美好的现实……
  离开上海前,他再三叮嘱前来送行的上海市负责人:你们要抓住二十世纪的尾巴,这是上海的最后一次机遇。上海有特殊的素质,上海完全有条件上得快一点。这是嘱托,是希望,也是祝愿。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再道一声“小平您好”

——《解放日报》摄影记者回忆拍摄邓小平的感人瞬间

《解放日报》郑宪 2024年8月22日第8版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同志辞世。全国人民悲痛,怀念,思恋。
  1997年2月25日,《解放日报》推出整版黑白照纪念专版,刊登由报社记者所摄邓小平晚年在上海的照片,标题为“小平同志,上海人民怀念您”。照片中有:1988年2月16日(除夕夜),邓小平与江泽民同志在上海,与各界人士共迎农历龙年;1992年2月12日上午,邓小平在马桥旗忠村视察时,亲吻农家孩子;1993年12月13日上午,89岁的邓小平在风雨低温中参观杨浦大桥,并吟诵两句诗:“喜看今日路,胜读十年书。”
  小平爱上海,晚年愈甚。历史性镜头,一次次定格上海。
  在邓小平120周年诞辰前夕,笔者对当年参与拍摄小平同志在上海的解放日报资深摄影记者进行了访谈,听到了很多生动感人的故事。

  按快门时,眼泪都要流下来了

  1988年2月16日,除夕夜,邓小平在时任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的陪同下,来到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参加春节联欢晚会。
  两位领导人均着中山装,肩并肩,健步,含笑,春风拂面——历史记载:在此春风欲绿江南岸的日子,邓小平第一次在上海过春节。
  解放日报记者得到通知,赴现场拍摄“中央重要领导人”。获此拍摄机会的是入报社半年多的年轻记者崔益军。对他而言,这也是第一次,永生难忘的第一次。
  刚迈入1988年的上海,正经历一场严峻的公共卫生危机:甲型肝炎大暴发。此病由流入上海的不洁毛蚶引起。据统计,上海市民中有230万人食用过毛蚶,其中的14%至16%成为甲肝罹患者。甲肝“攻陷”上海,震惊全国。当时,上海人出市,多被视为“不受欢迎者”。上海市民陷入恐慌中,走路时也不敢碰楼梯扶手,人人担忧病从口入。发病峰值在1月18日和1月19日,每天病例1.8万人。
  在这特殊的时期,邓小平来到上海。
  为这个除夕夜的摄影,崔益军做了如下准备:携带两架照相机,一架海鸥DF135,一架美能达相机,自谓“双枪并举”;两台相机的胶片,有报社发的乐凯牌24定黑白胶片三卷,一卷36张,自己再花20元买了一卷21定柯达彩色胶片。通知要求记者到达指定地点为晚上7点,他则以一贯的“早到晚归”,下午6点到友谊会堂“踩点”。
  现场暂时阒然少人,但他敏锐地发现,友谊会堂后部一个边门的地上铺着一条红地毯,地毯一直铺到一个电梯口,电梯口有人就位等候,他也立定等候——就他一个摄影记者发现这一“秘密”。晚间,小平同志终于在这个外面铺着红地毯的电梯口出现,江泽民同志陪同着。就他一个拍摄者,站在最佳位置,举起有彩色胶片的相机,屏息不抖动,按快门。保持一定距离,弯腰仰拍。小平步步前行,拍摄者步步后退。从电梯口出来到会场100多米,畅拍——在别人眼里,他像领导的“贴身摄影师”。
  当晚,一个感人高潮出现:演出结束,小平同志出人意料地站起身,从舞台右边台阶缓步拾级而上,笑意盈盈。崔益军观之,迅即离开记者席,奔向舞台左边台阶,跨步上台,既保持距离,又处于最佳靠近位置,“双枪”相机在手,轮番抢拍。小平主动伸出手,从右往左,和第一排的演员,无遗漏地一个个握过来。在此“非常时期”,暖暖握手,淡定温馨,如水静流。崔益军之后说:“我不停地按快门,眼泪都要流下来了。”
  活动结束,崔益军搭乘时任解放日报总编辑陈念云的车,回报社冲印黑白照片。老总的话显出幽默:“我在台下看你,是不是拍得太活泼了?”
  车回汉口路274号报社。暗房冲印在三楼。先显影再定影,用电吹风将底片烘干,到放大机上看效果,然后,他将印出的照片交五楼夜班编辑部。他交完照片,等在报社。印刷厂在一楼,他一直等到次日凌晨出报,印刷厂师傅说:“不得了,这次用的中央领导照片,全是本报记者啊——你拍的?”
  那天,正是龙年的大年初一,有瑞雪飘飞。报纸一版版面上,有两条红色的龙在飞舞,通栏大标题是“邓小平与上海各界人士共迎龙年”。新华社记者撰稿,导语是“在全国各族人民喜迎龙年的除夕之夜,邓小平同志出席了上海市1988年各界春节联欢会,与上海人民共庆中国人民的传统佳节”。两张照片,左边一张:邓小平同志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同上海文艺工作者亲切握手;右边一张:邓小平在陈丕显、江泽民等陪同下来到联欢会会场。下面写着“均本报记者崔益军摄”。
  小平同志,和非常时期的上海人民,在喜庆的除夕夜,亲密相处。
  感动的时刻。
  而崔益军在电梯边等候拍摄到的邓小平和江泽民一起步出电梯的彩照,最早刊于上海《民主与法制》杂志1989年第9期,取名《两代人》,照片抓住了历史性的珍贵瞬间。之后,美联社在世界范围内评出“百幅世纪新闻照片”,这张照片,为中国大陆唯一入选的照片。

  “亲一亲”的画面,平易而珍贵

  处于这张照片中间的主角,应该是两个人:88岁的小平同志,还有一个是年仅3岁的农家男孩。男孩稍有羞赧,被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笑着抱起,也有点小小的调皮相,黑黑短发,侧转过头来,左侧小脸颊被一个慈祥的老人——邓小平轻轻一吻。周围围拢来的所有人,都笑得灿烂,笑得各有滋味情调,笑得幸福感拉满。
  那轻轻一吻的贴合度,太温馨。
  拍摄此照的是解放日报摄影记者张蔚飞,他说:“如果小平同志亲吻农家男孩的一瞬间错过了,便是我摄影生涯的最大遗憾。”
  拍摄地点,在上海县(现为闵行区)马桥旗忠村,时间为1992年2月12日。
  那是个风和日丽的艳阳天,来上海的小平同志“下乡了”,目的地是马桥旗忠村。村里,在绿树掩映下的是一排排亮丽整齐的农民别墅。小平同志问乡镇有关领导:“你们发展那么快,靠的是什么?”答曰:是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小平同志闻之舒心而笑。马桥旗忠村从1989年起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到1992年时,其经济实力、农民新村建设等方面龙腾一跃,已居上海市郊前列。
  下乡的车队,在旗忠小学门口停下,学校的小朋友吹奏鼓乐,跳起迎宾舞。小平下车,在小朋友面前站定,脸上泛红光。这时,大约3岁的小男孩汤佳赟一点不怯场,径自穿过鼓乐队走过来。不知是谁说了声:“过来,让邓爷爷亲一亲。”这自然美好的“亲一亲”画面,入了张蔚飞“时刻准备着”的相机取景框。
  自1992年2月初,邓小平来上海后,上海派出一个摄影记者有活动就“跟拍”——张蔚飞随时衔命出发。阴冷的天气,拍摄的手指如木棍般僵硬。但每次拍摄,他都拍得“浑身汗淋淋”——紧张啊,好镜头随时可能出现,也会在“一两秒的瞬间消失”。
  这张《亲吻农家儿》的照片,最早刊登在1992年6月27日《解放日报》周末版,主题“鱼水欢歌”,反映邓小平、江泽民、杨尚昆、李鹏在上海与人民关系如“鱼水”。除小平同志的《亲吻农家儿》,还有1992年1月15日,江泽民同志搀扶著名科学家谢希德步出会场;1992年2月11日,杨尚昆同志与上海地铁工人亲切握手;1991年11月20日,李鹏同志拉着上海闵行红旗小学张琼小朋友一起合影留念。彩版由程十发题字,萧丁(丁锡满)写诗。萧丁诗有云:“一月一视察,一年一南巡。东海西疆,都留着脚印。繁街陋巷,都有过身影。”
  《亲吻农家儿》照片一刊出即获得好评。几天后的7月1日,《解放日报》一版头条显著位置单独再发此照,配题图文:“邓小平同志的心与亿万人民紧紧相连——1992年2月12日,邓小平同志在上海县旗忠村参观时亲吻农家幼儿。”


邓小平4.jpg

1992年2月18日晚,邓小平同志来到南京路市百一店,在文具柜台为小孙女购买了铅笔、橡皮。

刊于1997年2月25日《解放日报》。

  

  这一年,小平同志在上海一直待到元宵节后离沪。元宵节晚间,小平来到南京路市百一店,他在文具柜台前驻足,柜台里有各式不同颜色的文具,他饶有兴趣地挑选,最后为小孙女选中了铅笔和橡皮。待付钱时,他才发现自己口袋里没带零钱。还是女儿邓楠掏出钱来,交予父亲,小平再笑盈盈地将钱交付营业员。三尺多长的文具柜台前,欣欣然站着一个买“小文具”的伟人,同时他又确是一个慈祥和蔼的老者,买者与卖者轻松惬意地交流,加之周围“层层围观”欢笑的上海民众——张蔚飞快速摁下快门。
  其乐融融美照传。

  风雨无阻,大桥留影赋诗

  这张在当年统发到国内及全世界的照片,现在看来,依然那么动人——89岁的小平同志,穿着黑色大衣,戴着一顶帽子,微微而笑,双眼晶亮,兴致勃勃,由女儿搀扶着,工作人员在身后为他高高地打着雨伞——那是严寒的一天,刮着6级风,气温零摄氏度,还下着冷冷的雨。1993年12月13日的早晨,小平同志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站到了杨浦大桥桥面上,背景是大桥一根根壮观的斜拉索和高耸入云的主桥塔。
  执行此次拍照任务的是解放日报摄影记者金定根。1993年12月13日一大早,他赶往杨浦大桥。报社给他的通知是:邓小平同志计划上午9点左右,前往杨浦大桥视察。他8点已站到桥头上,现场观察地形。一上桥头,他立马感到天气骤变,“很严酷”。桥上刮起了大风,还下起了雨。和他在桥头一起等待的,有上海电视台和新华社的记者以及杨浦大桥的工程师等人。桥头上所有的人都被冻得直哆嗦,便纷纷猜测,这样寒风细雨低温的天气,89岁的小平同志可能不会来了吧?
  就在大家的疑虑和猜测中,有人兴奋地说:“小平同志来啦!”
  时间刚过上午9点,先导的车辆开来,后边便是领导乘的考斯特面包车轻驰而来,稳稳停下,车门哗啦一声开启。
  风雨中,低温下,89岁的小平同志来了。
  这样的天气,高龄的小平同志其实在车里看杨浦大桥也可以啊——有人这样想。
  不是的,在大家关切的注目中,小平同志下车了,不但下车了,他还要亲自在桥面上走一走。因为天气阴沉,金定根选用了光圈先决的拍摄手法,同时把闪光灯打开进行补光,这样拍出来的照片既人物清晰,又有大桥的背景,且层次分明。
  那一天,邓小平在桥上走了30米左右。现场工作人员忙碌,人影来回晃动,不能选择最好的角度,所以,只要看到取景框里小平同志的图像比较好,金定根就坚决按下快门。幸运的是,当小平和几位领导人合影时,雨势明显小了,现场有了摄影的良好空间。于是,金定根这张被新华社作为统发照的感人照片诞生了,并迅速被发往国内及世界媒体。
  金定根记得很清楚:“我拍摄风雨无阻看杨浦大桥的小平同志,一共按了26次快门。”
  雄伟壮观的杨浦大桥上,还留下了小平同志的两句诗:“喜看今日路,胜读十年书。”
  从1988年开始,连续7年,小平同志都在上海过农历新年。在这7年中,解放日报摄影记者郭天中多次参加有关接待和采访报道。他说,1994年的元旦之夜,令人无限怀念。那个夜晚,小平同志和家人来到新锦江饭店旋转餐厅,观赏上海的夜景。当小平同志从电梯出来步入大厅时,闻讯而来的上海市民热情地鼓掌欢呼,有的还大声说“小平您好”。时已90岁高龄的小平同志,见此情景后仿佛年轻了许多,他停下脚步,频频向大家挥手致意,还和大家一起鼓掌。“这个场面现在回想起来,还让我激动不已。”
  “小平您好”——美好的记忆,永镌在心。



荐稿人:xscclf 2024-08-22  执行编辑:xscclf 2024-08-22  责任编辑:zjy 2024-08-23

0
 

上一篇四万页笔记,炽热家国情
下一篇“要拿出共产党员应有的奋斗姿态”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