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0-08-18 【编辑录入:ltzltz】 文章出处:同济大学法政学院 国际政治

读《“三十难立”不应难住 80后》有感
作者:黄 晔  阅读次数:5360

    

在同济大学关工委的网站上我阅读了《“三十难立”不应难住80后》这篇文章。作为80后的一员,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侯,感触颇深。

文章提到了,80后在进入“奔三”的阶段,所面临的人生困惑。住房、工作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使80后感到人生的无奈。而对于孔子所谓的三十而立这一观点,80后们更是自觉不如。作者在提出这一现象的同时,分析了孔子的三十而立是指“精神”上的而立而不是所谓“物质”上的而立。

我认为,80后的三十难立现象主要产生于两个原因。首先,整个社会的价值观趋向于物质性。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同时,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也随着经济上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不同于改革开放之前的“大锅饭”,现在一切都讲“利益”。因此,人们的思想也变得更加急功近利,将利益放在最先。做什么事情都看是否有利益,有回报,否则就没有激情。而这种利益在社会中的表现就是物质的利益。渐渐地,人们以一个人是否有房、有车、有钱等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就,而80后又是与改革开放同龄的一代人,亲身经历着这种效率至上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因此潜移默化地会将物质看得比较重。

第二个因素是8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不同于我们的父辈们,大多数80后都是家中唯一的孩子。无论家庭条件怎样,80后在家中都是掌上明珠。因此,整个家庭会尽可能为我们提供最好的环境。父辈们在我们同龄时可能己经会帮爸爸、妈妈、弟弟、妹妹们做一些事情了,而我们则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这样的温室条件下,80后比起我们的父辈们更加容易受挫,实际操作能力也更弱。因此,到了快三十岁,心智无法达到成熟的阶段,而开始揣揣不安浮躁起来。

身为80后的一员,尽管还在读书,没有真正踏上社会。但是也有着同样的浮躁心理,会担心将来的就业,住房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从哲学上来说,有内因和外因之分,既然我们无法瞬间改变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外部环境,那只有通过完善和不断调适自我来解决这样一个问题。

正如文中所指出的,尽管社会上现在普遍将物质作为成功的衡量标准,但是,我们心中应该明白,物质并非成功的唯一标准。姜尚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宰牛卖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做过卖酒生意。他虽贫寒,但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直到暮年,终于遇到了施展才华之机。重耳四十多岁流亡在外生活颇沛流离,尝尽了苦难,62岁在秦穆公护送下才回晋国,即位成为晋文公。在外漂泊19年的晋文公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先后投奔了齐、曹、楚、秦等国,有的国君对他礼遇有嘉,有的却是冷言冷语。直到65岁,晋文公率兵救宋大败楚军。主持践土之盟才终于成为霸主。类似例子比比皆是,它是为了告诉我们,如果用物质判断的话,他们在三十都是难立之辈,但是,从精神上看,就知道,尽管他们大器晚成,但是在之前就己经有了自己的成熟思想和品行。可以说,最终的成功也是起决于一点一滴的思想积累。

因此,对于80后而言,如何能够在这个躁动的社会环境中,潜下心来,好好规划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才是最现实的选择。如果成天纠结于短期的物质利益,患得患失,怨天尤人,那人生也就只不过如此而已。毕竟,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又何必急于一时!

作者:同济大学法政学院国际政治专业  0920250078  黄晔  2010-6

 

扫描:120 日期:2010-08-18  执行编辑:hyt  日期:2010-08-22  责任编辑:xwf  日期:2010-08-23

0
 

上一篇每时每刻,勿忘坚强——《青春因自强而灿烂》读后感
下一篇简单生活 奢侈精神——读《爱因斯坦的“奢求”》有感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