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0-08-19 【编辑录入:ltzltz】 文章出处:法政学院 |
对慈善的感悟 |
作者:顾 嘉(法硕09级)
阅读次数:7926
|
今天读了吴兴人先生的《慈善是一种崇高》一文后感慨颇多。作为一名70岁的具有50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杨德广将自己的积蓄、稿费、讲课费和房产捐出,凑足300万元资助贫困农村学生和优秀学生。能做出此举实在是让我们这些后辈钦佩。“我是一个有50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永远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因此,我想多做一些慈善事业。”朴实的话语表达了杨教授作为共产党人的价值观。 从汶川地震到玉树救援,无不体现着两个字——慈善。我国的慈善事业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人们对慈善事业的支持力度也逐年加大。现代慈善事业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来说,表面看来是一种单向的物质行为,但它同时也是一种精神行为;对于捐助者与受助者的情感交流来说,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慈善是捐助者和受助者之间的互相帮助。也正因为如此,慈善事业的发展,对于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努力建立平等、互助、友爱的新型社会主义人际关系,对于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捐助者和受助者的位置不是固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相互转化。从物质的角度说,今天你是捐助者,明天你也可能成为受助者;从精神的角度说,受助者在困难的时候得到了雪里送炭的帮助,得到了心灵的慰籍和精神的鼓舞;救助者在付出的过程中得到了一种社会价值肯定,获得了一种心灵的满足。而正是因为这种并非出自亲朋好友之间的互助,是道德的互助,是慈善之心的互助,所以,这种互助发展得越普遍、越深入,社会平均的道德水准就会越高。 乐善好施是人们发自内心的一种善良愿望,或者是人皆有之的一种恻隐之心。在别人有需要,自己有能力支持的情况下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这就是慈善。那么为什么在社会上想做好事的人并不在少数,可是付诸行动的人却少得多呢?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把做好事的道德水准定得太高。舍已为人做好事,是很高层次的道德水准,我们不能要求人人做到;而支持一般慈善行为的道德水准则并不是很高,比如,尽自己所能,付出一些钱物或劳务,甚至只是几句温暖的话!每个人只要愿意,都可以做到。 在这里我还要说,尽管捐赠数量与道德境界具有正态关系,处于“道德境界”的人会为社会利益做各种慈善事业,其目的是为“正其义”而绝非“谋其利”。用慈善捐赠数目的多少来评价实施慈善人的道德水平高低或爱心的多少,是不科学的,是片面的。所以,在慈善活动中,面对出手大方的组织和个人,人们应该抱之以由衷敬佩,而面对那些微薄的付出,我们也不必大谅小怪。款物有多有少,皆显人间大爱,社会应该鼓励和褒奖为挽救他人生命和谋求他人幸福而不惜一切代价的无私奉献的精神,献其大利行其大义。 慈善是一种崇高,慈善是一种美丽,慈善是一种光荣,慈善更折射出一种先进的财富观念和一种精神境界。慈善事业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事业。发展慈善事业是很实际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作者:同济大学法政学院 法硕09级顾 嘉) 扫描:121 日期:2010-08-19 执行编辑:hyt 日期:2010-08-22 责任编辑:xwf 日期:2010-08-23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