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1-06-16 【编辑录入:xiaomi】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1.6.16

名师远去留下什么
作者:徐敏  阅读次数:8092

最近,上海高校的两位学术大家相继辞世。一位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同济大学马在田教授;另一位是著名文史学家、复旦大学章培恒教授。两位先生远去,留给学界惋惜和悲伤,同事、朋友、学生们纷纷怀念,先生的成就和功绩被称道,治学与为人的故事被念及,从中我们可以品读到什么?对当下的学风、师风可起到怎样的镜鉴作用?

“学问比天大”,在两位学者身上,我们深深体味到这句话的分量。1999年,章培恒被查出患了癌症,在病房里他没有放下手头工作,《中国文学史新著》第三卷的不少统稿工作都在住院期间完成。2007年以后,他的病情加重,却还是拖着病体,用四年时间完成了《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本),希望为后人留下一部尽可能完整体现他对中国文学史思考和探索的作品。而同济学子犹记得,一年前的师生聚会上,被疾病折磨得消瘦无力的马在田老师站在讲台上说:“我已经没有多少天了,但我依然有很多梦想,希望你们能帮我实现,地球物理就靠你们了,拜托你们了!”说完,他艰难地弯腰给学生深深鞠躬。凡成大家大师者,必对学问有着深深热爱甚至敬畏,终其一生去追随心中的学术理想,无论遭遇挫折、困苦还是疾病,追随的脚步不会停歇。但如果一个学界中人,只想着多发表论文,多参与评奖,出了名以后可以多拉课题和经费,那么“学问”便成了获取名利的“敲门砖”,如此“学问”没有价值和生命力。更有甚者,为了尽早“功成名就”,干起抄袭、造假之事,更是对学术的玷污。

时下,名师不上课,博导成“老板”的现象在一些大学比较普遍,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师德师风。一些名师不上课,是因为实在太忙,外出开会、作报告,四处争项目、拉课题,这些都比呆在学校里上课更见“效益”。而博导成“老板”,也不是一句戏谑的话,因为一些博导拉到课题后就分包给学生干,平日疏于学术指导,很多时候学生干的都是缺少科技含量的基础操作性的活儿,甚至是打杂,成为廉价劳动力。看看两位名师是怎样当老师的:四五年前,马在田教授身体健朗,他给本科生讲解专业基础课,受到众多学子的崇敬和欢迎;3年多前,他被确认患有癌症,但患病初期,他依然坚持给研究生上课。即便卧病在床,他也字斟句酌地修改学生十几万字的论文,常常在电话里和学生讨论论文一讲就是40分钟,实在吃不消才说一句“我说不动了”。章培恒先生把学生带进课题组,以培养为要义。编撰《全明诗》时,所有的标点句读他全部自己先整理一遍,然后才将其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学生整理校对时出现错漏疑问,他一一指点。章先生带着学生一起编写著作,书稿付梓前夕,他专程赶到出版社,关照要把学生名字署在前,以更好地扶植年轻人。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两位学者身上,许多精神与品质闪耀着光亮,比如爱国情怀、高度社会责任感、潜心学术、身正为范、看淡名利……这些都是宝贵财富,值得后辈学者学习和传承,也值得学界以外的人士品读和崇敬。对大学和学术机构而言,在传扬老一辈学者高尚风范的同时,如何通过设计路径和改革制度,引导更多年轻人追随名师大家们的“足迹”,就更值得思考了。

       荐稿人:tmy  2011-06-16   执行编辑:tmy  2011-06-16   责任编辑:xwf  2011-06-17

 

 

 

0
 

上一篇“天花板”与“人往高处走”
下一篇以信仰之旗凝聚青春力量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