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来,上海是可以叫做“大上海”的,大家都这么叫着,上海人这么叫着,全中国人也这么叫着,一点没有意见。印象中,中国诸多城市,唯有上海可以称“大”,并且会被认同。 有一天,我突然钻起了牛角尖:大上海大上海,“大”在哪里?如果从地理面积上看,“大”上海6340.5平方公里,仅仅占全中国0.06%,比起北京的16808平方公里和广州的7434.4平方公里、天津的11917平方公里,上海是小阿弟。北京比上海大得多,但是只听说“老北京”,没听说“大北京”的,更没有听说过大内蒙、大新疆、大云南……大上海,你何以宠幸?何以称大? 大上海大在了文化。在我们的记忆中,大上海是中国唯一一个可以以“半壁江山”自豪的城市,这半壁江山,恰是上海文化的强大。文坛、出版、电影、戏剧、音乐,也包括建筑、金融、教育,如数家珍却还真数不过来,中国乃至远东的很多文化第一都在上海诞生,并且很强有力地成为当时中国的文化大餐。如今还被歌星反复传唱的上海老歌,起始点也在上海。曾经有个经典桥段说,一个乡下人站在国际饭店墙角下抬头看国际饭店有多高,帽子掉在地上还浑然不知——与其说是在嘲讽乡下人,还不如说是反衬有国际饭店的上海之高高在上。 还可以列入大上海大文化范畴的是上海的国货名牌,尤其是生活用品,更是风靡全中国。培罗蒙西装在二十多年前有一句广告语,点穴一般地道出了大上海之大——“培罗蒙西服,半个多世纪的骄傲”。这一份骄傲,当然也属于所有的上海国货名牌,哪里有上海人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哪里就有国货名牌,哪里有上海人的生活方式,哪里就有全国人民的趋之若鹜。直至上世纪50年代之后,大上海的国货名牌更加发扬光大,上海的轻工业产品,毫无疑问,就是中国内地老百姓心向往之的顶级名牌。2012年,有网民晒了几张床单的照片,立刻被提升到国民床单,它的制造者也许遍布中国,但是最有名气的厂家,就在上海。国民床单,又激活了一系列国民商品,凤凰牌羊毛毯,上海牌手表,都是极其紧俏的国民商品,也都是“上海制造”。 “上海”成为了一个符号,也成为了一个标签。甚至不见得是“上海牌”,只要有“上海”两个字就足够体现身份。比如印了“上海”两个字的旅行袋,谁拎着,都是风光的事情。或许旅行袋里,还装了从上海带回家乡的棉毛衫,可能还有尼龙丝袜,还是出口转内销的。商标里看到一条简短的英语,MADE IN CHINA,这还不是最好的,相比较,MADE IN SHANGHAI CHINA才是最挺括的,“中国上海制造”高于笼统的“中国制造”。上海话里有“结棍”二字,“上海制造”就是结棍,就是大上海之大。 欧美国家习惯将制造业与文化媾和,制造的高低就是文化的高低,制造的强弱就是文化的盛衰。就像好莱坞、麦当劳、耐克、可口可乐之于美国,奔驰、莱卡之于德国,夏奈尔、路易威登之于法国,索尼、丰田之于日本,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闪烁着他们春风得意的神情,在神情背后,恰是这些国家文化的汹涌澎湃。如此说来,“上海制造”所得意的,所被国人认同的,也远在“制造”之外,实在就是“大上海”的心结。事实也是这样,“上海制造”制造的就是大上海。
荐稿人:xscclf 203-08-16 执行编辑:xscclf 203-08-16 责任编辑:lry 2013-08-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