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0-04-13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20年4月13日第7版

新冠疫苗志愿者
我们只是选择站出来,跟着科学家们走。刚好我在武汉,我有这机会,我也有能力去做这件事
作者:@解放日报记者 王 倩  阅读次数:4914

3月19日,009号志愿者朱傲冰伸出左臂等待接种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3月19日,009号志愿者朱傲冰伸出左臂等待接种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任超紧赶慢赶还是来晚了。“迟到”这个词和马拉松跑者似乎并不相称。他伸出胳膊挽留护士,“给我打吧!给我打吧!”
  前一天晚上,任超接到武汉疾控中心电话,得知自己通过了新冠疫苗志愿者体检。3月19日一早,他必须完成工作单位的请假流程,10时30分赶到体检中心时,第一批低剂量组志愿者们的采血样本已被送走。
  “回去吧!明天再来。”任超听着护士的安慰,焦虑极了,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否有机会接种疫苗。
  20日下午,经过5个小时的等待,他如愿接种,成为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I期临床试验的038号志愿者。但比起19日接种的志愿者,任超觉得自己运气差,“没能和陈薇院士合影呀!”
  3月16日,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领衔科研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获批启动展开临床试验,受试者招募同步展开。仅仅一周,武汉当地报名人数接近5000人。
  从“00后”到“60后”,学生、护士、电影人、渔具店老板、电信客服……一批最先接受疫苗试验的志愿者陆续在社交网站亮相,他们或分享感悟,或大晒伙食,或是当起了推介农产品、介绍武汉方言的云导游,收获了大批粉丝。
  从3月31日起,陆续有志愿者结束医学观察。截至4月10日,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I期临床试验的108位受试者全部平安归家。
  “离开时我又拍了一次CT,身体状况良好。”004号志愿者靳官萍在自己的日志中汇报。

  108好汉

  疫苗问世要经历十多个流程:毒株优选、免疫抗原制备、效价测定、动物免疫、中和活性鉴定、动物攻毒保护试验、动物安全试验、动物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规模化生产的研究验证、产品注册。整个过程通常要耗费5到8年。
  这一次,新冠疫苗研发速度超乎想象。1月26日,以陈薇院士团队为主的军队医学科研力量奔赴湖北武汉。20天后,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通过了临床研究注册审评,获批进入临床试验。
  疫苗的临床研究往往分成I、II、III期,受试人数依次增加。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I期临床试验,需要将疫苗注射至完全健康的志愿者体内,以评估疫苗的安全性以及能否产生免疫应答。试验分为低、中、高剂量3组,每组36人。
  任超在跑友群里看到新冠疫苗志愿者的报名消息,“武汉市常住人口、身体健康、没有新冠肺炎患病史,这些参与试验的必要条件我都符合。”他悄悄线上填了资料,没敢告诉母亲。既是武汉大学保卫部的职工,也是一名有着4年跑龄的马拉松爱好者,任超对自己的身体素质很自信。
  “总觉得欠了一个大人情,现在我可以回报大家了。”成为新冠疫苗志愿者,像是任超终于等到的机会。在武汉土生土长的任超从没想过,有一天家乡变成灾区,自己成了灾民,“我也领过爱心菜,有一回领到的腌菜明显不是来自食品厂的流水线,一看就是谁家做了捐出了口粮。”通过志愿者的体检后任超宽慰母亲,“我这样单身的人不去,难道要让有儿有女的人去吗?不合适。”
  在体检中心,一身迷彩服、戴着自备防毒面罩的朱傲冰引人注目。“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3月19日,退伍军人、湖北工程大学学生朱傲冰发了一条朋友圈,配图是他与疫苗研制者陈薇的合影,还有一张志愿接种新冠疫苗的登记表。
  3月23日,因报名人数众多,科研团队不得不提前关闭新冠疫苗志愿者报名通道。
  严格,是所有志愿者对体检的评价。年龄18至60周岁,胸部CT影像正常、咽拭子核酸阴性、血常规正常……共有30多项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任超记得一位50多岁中年人因为高血压被“淘汰”时神情沮丧,“他几乎是在求医生,‘我们这个年龄没有这些小毛病真的很难,你就直接给我打吧’”。
  在疫苗接种前,没有哪个志愿者能真正平静,“试验”二字总是搅动心绪。
  每个人体质不同,对疫苗反应也不一样。“在安全观察期内,如果发生不良事件,我们会提供免费及时的治疗,还为您购买了商业保险。”体检时,任超便已被告知注射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医疗应对。工作人员也反复强调,只要疫苗未注射到体内,志愿者随时可以退出,不用承担责任。
  注射前一晚,任超失眠了,他忍不住担心,“毕竟这是第一次对人体进行临床试验,谁都会害怕对身体造成的负面影响。”
  006号志愿者向亚飞身材高大,注射之前他不停用手机百度疫苗相关的科普文章,给自己打气,但还明显感到心跳加快,“对于未知,人总会抱着一种恐惧。”
  陈薇院士团队7人已经注射疫苗的消息给了任超底气,“作为一个退伍复员战士,没有理由不相信我们的军事科学院。”

  疫苗日记

  一小瓶疫苗被抽进针管,作为中剂量组志愿者,任超伸出手臂,随后针头扎进左上臂外侧,十几秒,疫苗注射完成。“一针打进去,所有的不安都没了。”
  “针头很细,打完没什么疼痛感。”作为高剂量组志愿者,084号莫诗琦在3月25日接种了疫苗。两日后,重组新冠疫苗I期试验的108名志愿者全部到位。
  接种后,所有疫苗志愿者需要在武汉蓝天花园酒店进行14天疗养观察。观察间内,志愿者们的首要任务是配合记录身体的变化:每日测量体温,登记在接种记录卡上;透明对照卡上三个直径不同的同心圆,用来测量注射位置是否红肿、过敏;一片贴在腋下的电子体温计,24小时不间断观测志愿者的体温变化。
  36岁的陈凯是一家渔具店的老板,在接种后第一天,他出现了头痛、低烧症状。向亚飞住进疗养中心后,持续三天低烧。接种的头两天,靳官萍的接种部位出现发红、发痒。但很快,三人症状消退,一切如常。“这些轻微反应是打疫苗后的正常现象,不用担心。”陈凯每天通过微信视频向家人报平安。
  隔离点单人单间,餐食有人定时送到房间门口。热干面、小龙虾、甲鱼、排骨汤……一日三餐品类丰富,不少志愿者大呼,“体重要不受控制了!”志愿者之间还流行起“易物”风潮,吃不完的水果、用不掉的日用品,都会放在房门口的小桌上,供其他人自取。
  除了健康记录,在隔离点的时间自由支配:志愿者老闫从家里带来了毛笔,静心练字;037号陈梦桥是在房间里闷得无聊,他把卫生纸卷当成足球练习颠球;和任超同为马拉松跑友的莫诗琦,为了保持跑量,每天在房间、走廊里跑步5到8公里;003、041、048号志愿者搭建了“文艺创作三人组”,在隔离期间,创作了一首《武汉有你》抗疫歌曲……
  “我是任超,今天是4月2日,我身体状况良好,没有任何不良反应。”从注射当天开始,任超已经连续14天更新Vlog。
  每日重复的开场白,任超觉得十分必要。“强调身体状况良好,就是为了不让有的人断章取义。”谈及某些自媒体对试验不良反应的夸大和炒作,任超说,“部分志愿者确实出现轻微症状,但他们已经全部恢复,请相信我们的科学家!”但最触动任超的是,不论抖音还是微博,私信里最多的问题都是,第二期新冠疫苗志愿者如何报名?
  和任超一样,朱傲冰在每日的Vlog中不止汇报身体状况,还会推介美食,介绍楚地文化。
  “闭着眼睛买!油焖大虾,吃辣女孩的必备,好吃到爆炸;红烧武昌鱼鲜嫩可口,入口就能感受到鲜鱼的生命力;排骨藕汤,耐人寻味的汤品;清炒红菜苔,一秒就会爱上它的清新……”4月1日,一段1分30秒的湖北农产品推荐视频,朱傲冰硬是录了几十遍,文案写了一个上午。
  因为疫情影响,湖北部分农产品出现滞销,正在隔离观察的朱傲冰心里急。他学着李佳琦,当一回带货人,虽然面无表情地说出“买它买它买它”,不少网友还是在评论区讨要链接,让朱傲冰觉得自己做对了。
  总有网友追问,在接种疫苗后需要暴露在病毒环境中以检测是否有抗体?志愿者们也自愿承担起答疑解惑的科普任务,“注射疫苗之后,是抽血检查体内是否有抗体,不需要让我们接触病毒或者感染者。”

  别叫我英雄

  30岁的向亚飞在武汉开了一家巴东餐馆,味道正宗招揽了不少食客,1月份正是餐厅忙碌的日子。原本向亚飞准备回到巴东老家过年,行李已经装进了车子的后备箱。疫情爆发后,他临时决定留下。
  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开救护车,作为“摆渡人”,向亚飞已经忙碌了两个月。
  大年三十下午,向亚飞从武汉站接一位“逆行”的护士回医院上班。刚上车,她跟家人手机视频报平安,向亚飞朝后视镜看了一眼,坐在后排和家人“云吃年夜饭”的护士已经泪流满面。向亚飞不知道如何安慰她,便打开音响放了一首周杰伦的《晴天》。“送到医院门口,小护士冲进医院的背影,我能记一辈子。”
  第一次开着救护车接发热病人去医院,向亚飞连防护服都没穿好,露出了一块皮肤。将发热的老人送进病房,向亚飞尝试着憋气,“我想只要不呼吸,病毒应该就不能进到身体里。”开救护车的第一个月,向亚飞每天从前一天8时一直要忙到次日凌晨。
  住进隔离点,是自从武汉封城后,向亚飞难得有停下来休息的日子能坐下来泡杯茶静静品味。
  面对不少网友将疫苗志愿者称为“探路者”“英雄”,向亚飞觉得太夸张,“英雄这个头衔太重了,我们受不起。跟冲在一线的医务人员比起来,我们做的实在微不足道。如果注射了疫苗就是英雄,那英雄也太好当了。”
  陈薇是108人公认的英雄,也是任超和朱傲冰的偶像,“陈薇院士来武汉研究疫苗,奋战了多少日日夜夜。志愿者们只是选择站出来,跟着科学家们走。刚好我在武汉,我有这机会,我也有能力去做这件事。”
  每天更新的Vlog打卡视频给任超带来了不少粉丝,视频也不时登上热门,但是任超想得清楚,“我不是想红,想让大家关注我,只是给自己做个记录。有朝一日我有了孩子,可以给他看,他老爹当年也做过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007号老吴是第一批志愿者中年龄最大的。读生物科学专业的儿子向父亲表示敬意同时,询问他接种疫苗的动机。“我的回答是,作为一个男人,或多或少需要有一些家国情怀,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粒微小“炮灰”,但能给国家和社会提供一点力所能及和微不足道的作用,做一个有点意义的‘炮灰’。”

  走出隔离点

  回望这14天,靳官萍感觉像做了一场梦。“80后”靳官萍是首位接种的女性志愿者,在药企工作的她一直期盼新冠疫苗能够尽早上市,得知疫苗招募临床试验志愿者,她第一时间了报名。“没想到一个普通的决定能引起这么大关注。一开始我没有太多担心,我相信专家组对安全有把握。”
  3月31日,靳官萍结束医学观察,当天她做了肺部CT,结果显示双肺纹理清晰,“证实了我当时对接种安全的信心。”
  在隔离观察的最后一天,朱傲冰完成了短期观察内的最后一次抽血,“抽血结果属于专家组的试验数据,暂时不公开,但是我要告诉大家,这是个好的消息。”
  武汉解封首日,朱傲冰来到东湖散步,骑车擦身而过的路人、盛开的花、长出新芽的树木,都提醒着他“赶上了这个春天”。
  离开隔离点前,任超终于拍下那张梦寐以求的合影,他双手捧一张特殊的“感谢状”站在陈薇院士身旁,虽然两人都戴着口罩,弯弯的眼睛还是透出了笑意。回家后,任超喝了杯心心念念的奶茶,还吃了一顿堂食的火锅,他打算继续更新Vlog,直到随访期结束。
  刚进隔离点时,向亚飞趴在房间窗台看着空荡的街道,心里不是滋味。疫苗观察隔离解除那天,向亚飞驾车行驶在武汉的道路上,看着行人和车辆渐渐多起来,他心情激动,“我的城市醒了。”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新冠疫苗研发项目已有44个,至少有96家公司和学术团体在同时开发。
  在新冠疫苗的研制上,中国正兵分五路,同时进行灭活疫苗、基因工程重组亚单位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和核酸疫苗的研发。大部分研发团队4月份都能完成临床前研究,逐步启动临床试验。
  虽然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I期临床试验的志愿者已全部解除医学观察,但试验尚未结束。在随后的6个月中,I期的108位志愿者还将配合科研团队开展研究随访,在接种后的第28天、第3个月和第6个月,需要采集三次血液样本,用于抗体检测。
  人体试验是新冠疫苗的节点性突破,接下来,还需要进行有效性评价试验。4月9日,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II期临床研究志愿者的招募链接悄然上线,与I期试验不同,II期的研究规模更大,并且引入安慰剂对照组。
  完成第一程短跑的志愿者们,纷纷在自己社交平台上接龙吆喝、准备交棒,“疫苗试验的进展与疫苗早日上市息息相关,欢迎你成为志愿者大家庭中的一员!”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2020年4月13日第7版)

 

 

 

荐稿人:ffy 2020-04-13  执行编辑:zjy 2020-04-13  责任编辑:xwf 2020-04-13

同济大学关心下一代网站首页

0
 

上一篇雷神山ECMO守护人
下一篇“柑橘院士”扶贫记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