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3-06-30 【编辑录入:zhuju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 2013.6.30第五版 |
当选杰出青年之后 |
作者:周楠
阅读次数:7156
|
蒋迪雯 摄
这天,陈维母亲的心情复杂,刚刚漾起的喜悦,很快就被吃惊替代。 这位朴实的农民,看到了一段视频:画面中的人,穿着厚厚的防化服,正忙于检查船载集装箱运输的危险品,当她取下防毒面具时,才露出一张文弱秀气的脸。老妇人睁大了眼,更仔细地瞧着:没错,是女儿!很快,画面上出现了一行字:上海海事局外高桥海事处特勤执法大队副大队长陈维。这视频,是她当选“第十六届上海十大杰出青年”后的一段个人介绍。 沉默了一会儿,她转头问身旁的陈维:“你,一直都在和危险品打交道吗?” 陈维一时无语。她这才意识到,10年来,由于刻意回避,家里人并不清楚自己的工作性质。不过她旋即笑了:“妈,这样的机会其实挺少的。”半晌,就听母亲说:“一定……要小心!” 也在这天,同样当选“杰青”的杨晓燕,却不能与儿子分享喜悦。因为这个13岁的自闭症孩子,并无法理解妈妈得了什么奖。 而另一位“杰青”赵曜,甚至来不及与家人分享快乐,就匆匆换上手术服,开始了又一场刀尖上的舞蹈:无影灯和显微镜下的神经外科手术。这位六六小说《心术》的医生原型之一,一天做上三四台手术,不足为奇。 特意向本报推荐这3位“杰青”的团市委书记夏科家说:“杰出青年也是普通人。他们之所以脱颖而出,就在于他们在平凡岗位上的扎实工作和卓越追求。这样的草根青年成功模式,不仅可以复制,也是当代青年中国梦的重要构成。”
1 就在母亲看到视频的几天后,陈维再一次和危险品交手了。 6月初的外高桥码头,火辣辣的太阳炙烤下,地面足有四五十摄氏度。个头不过1米6、体重不过90斤的80后姑娘陈维,带着两名同事,走向那只锁定的可疑集装箱。 尽管带着口罩,陈维还是闻到了那股怪味,正是易燃气体丙烷、丁烷在高温下挥发出来的味道。陈维通知工人暂停掏箱,进行通风,让积聚的易燃气体慢慢散发,通风之后,工人们便开始掏箱。 开箱后的场景触目惊心:外层少量文具的掩盖之下,2/3的箱内装着易燃危险品――充满气体的打火机、点火枪。 陈维长长地舒了口气,额头上却渗出了细细的汗珠。经查实,货源来自浙江义乌,货物代理是上海一家贸易公司,目的地是伊朗、菲律宾等地。 就在今年5月3日,浦东外高桥港建路上的沪东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发生意外,两名工人在进入集装箱查验货品时,货品突然发生闪爆,导致两名工人被烧伤。闪爆正是由集装箱内未如实申报的点火枪和打火机引发。赶到现场的陈维,很快和海关等部门一起对申报信息进行调查,发现货源来自义乌、货物代理是上海一家贸易公司后,很快布控了他们在这一段时间里即将出港的8个集装箱。这次被开箱查获的,正是8个中的一个。 现在,陈维正和有关部门一起,参与该起瞒报事件的事后调查处理。陈维说,由于高温会增加危险性,夏天将是他们查处的高峰,由于一些货主怕麻烦,图省钱,怀着侥幸心理,将危险品当做普通货物出运的事时有发生。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可能,消除一切隐患。 而这样的现场开箱查验,陈维每周都要去两三次。“不是和你妈妈说这样的机会很少?”“呵呵,你懂的。”
2 陈维妈妈更不知的是,陈维在业界有个绰号:集装箱危险品查验界的“女福尔摩斯”。 2002年,一艘万吨巨轮“韩进宾夕法尼亚”轮在中国装载的谎报瞒报危险品发生爆炸,在海上连烧3天3夜,船毁人亡,造成水域严重污染。这起事故震惊全球,也震撼了陈维。她从此下定决心成为海上安全“排爆专家”。 3年后,陈维成为中国外贸谎报瞒报危险品开箱查验第一人。8年来,小小个子的她,共排除643个“隐形炸弹”,每个安全隐患都可能带来惊天动地的事件和无法估量的损失。她还总结出“三步开箱查验法”,编印了我国第一本《开箱查验工作手册》,成为全国海事系统的操作规范。2010年至2011年,陈维开创的船载危险货物集装箱开箱查验,被采纳写入《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两部国务院行政法规。 怎么做到的?陈维微微一笑,做个有心人。 记者看到,陈维查验工作最重要的一环,便是利用EDI系统(船载集装箱货物订舱预配信息查询系统),查看上海出口箱货的详细信息,“将EDI货物信息与《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中近万个品种的危险货物进行对照,逐一查询比对,锁定一些可疑箱子”。比如,陈维第一次开箱查验,就是筛查时发现一个名为“Pardichlorobenzene”的货物,一遍遍翻看《国际危规》后,找到了品名为“P-dichlorobenzene”的海洋污染物质,推断托运人可能是掩人耳目少写了两个字母,面对货主“如不查实就赔偿损失”的压力,陈维果断开箱,及时发现了危险品。 怀孕期间,她一直工作到临产前一周。“那时想到自己接触过危险品也有点后怕,直到生下一个健康的宝宝,才如释重负。” 获得众多荣誉的陈维,现在的行政级别不过是副科长,曾主动放弃竞聘、转岗机会的她,这样反问:“我的工作不是挺有成就感的吗?”
3 如果说陈维的工作避不开危险,那么,赵曜则在用另一种方式和危险共处。 这是一条他不久前发的微博:“步步惊心:一9岁患儿,在外院已做过9次手术,爹妈已接近崩溃,还好经济实力优越,能够继续治疗。辗转到我手上,这一周来在周良辅院士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地给他的小身体和脑袋做各种调试,每一个小手术都似乎是在他爹妈心口上划刀,每一步都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不知最后的成功治愈能否实现,压力山大。” 作为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最年轻的主任医师,赵曜完成的各类神经外科手术2500余例中,约40%为高难度手术。复杂的神经外科手术,需要在显微镜下进行,需要在刀剪钩针间“飞檐走壁”,每一个细节都事关人命,风险和压力可想而知。 他还记得那个孩子入院时的情景:孩子父母那痛苦得近乎绝望的眼神,原本很聪明的孩子,因为连续不断的手术,精神状态很差,经常哭闹,小小的身体上满是手术后留下的刀疤。听说了孩子现在的情况,已几乎没有医生敢接手……最后,由赵曜的导师周良辅确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赵曜主刀手术。 第一次手术,持续两个多小时;第二次手术,足足用了5个多小时,不仅神经外科,影像医学科,普外科,小儿科等多个科室的医护人员都来参与配合,手术室里,充满了紧张和期待…… 6月中旬,关注这台手术的人们终于等来了令人欣慰的消息,赵曜更新了微博:“患儿手术成功。祝他不要再经受磨难了,快乐成长!” 孩子的家长感激得无法用更多言语表达。在他的微博里,一位网友回复:“赵曜医生,你真的‘照耀’了孩子的生命!”
4 当选杰青至今,赵曜推掉了所有的讲座邀请,只因忙得“昏天黑地”。 每天,他7点半上班,查房一小时后,8点半进手术室,平均每天做三四个手术。晚上若有时间,还要搞科研做论文,通常的睡眠时间是凌晨1点半。手机24小时开机,并放在枕边,因为“一出事就是大事”。 六六曾在博客中这样形容赵曜:“迟早有一天他会成为一代宗师。因为他首先有仁心,其次才是仁术。” 从医14年,赵曜极少被病人投诉。在好大夫的网站上,满是对其称赞之词。 赵曜说,在与病人相处过程中有一个小秘诀,就是“多看病人一眼”、“多和病人沟通一点”。别小看一个眼神的慰藉,它能给病人带去暖心的感觉。很多医患矛盾都起因于沟通问题,很多事情要从病人的角度去换位思考,用一点一滴细微的关怀,让他们感受到关怀,让他们信任你。 脑部肿瘤本身就是凶险的疾病,在赵曜的记忆中,有太多的“心灵冲击”。曾有一位湖南女病人,巨大肿瘤位于主管语言的脑功能区,出现失语,需尽快住院手术,由于床位紧张,建议她到浦东分院去,请另外一名教授主刀。她涨红了脸,用了近两分钟的时间,挤出“我、要、请、你、做、手、术”七个字,满眼是真情,那一刻真的是无比感动。“当病人满心期待地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你,你哪还有理由不去关怀他们?” 于是,他又义无反顾地冲进了一场凶险的手术“战斗”……
5 同在此刻,上海爱好儿童康复培训中心创办人杨晓燕也在做着一件颇为微妙的事情。 这一天,在星辰幼儿园孩子们的欢呼声里,迎来了一批有些特殊的小客人。他们是同龄的小伙伴,看起来一样的健康漂亮,只是他们的眼神时而有些游离,他们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是自闭症孩子,就来自隔壁的爱好儿童康复中心。 看着一位自闭症男孩站在原地发愣,一位活泼的小姑娘大方地走过来,拉起他的手:“小哥哥,我们一起玩拼图去。”然后,小姑娘当起了小老师,“你看,这块绿色的放在这里,就拼成了一棵树。蓝色的应该放哪里呢?”说着,将蓝色的图块放到小男孩的手里。小男孩拿着图块看了半天,嘴里重复着:“蓝色、蓝色。”却没有放。“别急,再想想。”终于,小男孩拿着那块蓝色的图块重重地放在了蓝天的地方。“啊,对了对了,你真棒!”小姑娘乐得直拍手。一旁,小男孩的妈妈眼里满是欣慰。 这正是今年,在杨晓燕等人的力推下,自闭症孩子和正常孩子融合教育的开始。当那堵已相邻8年的,爱好儿童康复中心与星辰幼儿园之间的围墙终于被打开,一扇“爱星之门”搭建起来时,一些自闭症孩子家长几乎要流下泪来,因为这样的尝试,在上海乃至中国大陆还绝无仅有。 尝试总是艰难。 最近,在给自闭症孩子上音乐课时,一位星辰幼儿园女老师的衣服硬是被汗水浸湿了。她实在没想到,之前已经过培训、并来观察过数次自闭症孩子的她,原先备课的计划还是被大大打乱了。按照给正常孩子上课的惯例,她在教唱歌前先讲了一个童话故事。然而,讲故事时,坐在下面的孩子似乎没一个在听的,各想各的心事。然后,她开始教孩子们唱《小星星》,“一闪一闪亮晶晶”,她配合着动作,双手握拳再张开,开始还不错,有几个孩子跟着模仿起来,可是当她把手臂举高,再做同样的动作时,孩子们明显又跟不上了…… 下了课,面对这位郁闷的老师,爱好培训中心的特教老师们安慰起她来:“别急,我们上课有时候也是这样,你以后需要用简短的词语,更清晰的指令。”这位老师若有所思:“自己给他们上了课,我才真正意识到,自闭症孩子真的和我们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
6 杨晓燕力推的融合教育,正是这两个世界的相互交融与共通。 2005年,儿子5岁时,杨晓燕一手创办了爱好儿童康复中心,只有一个目的:让正常幼儿园不接收的儿子和自闭症同伴们,有属于自己的快乐天地。而现在的她,还希望通过融合,让这片快乐天地为不同的孩子所共享。 这种尝试,正在从孩子们的参观互访,老师们的互相听课,逐渐发展到现在的部分孩子一起上课。最近,她在和星辰幼儿园园长沟通:怎样让老师之间、孩子们之间的交流更加多样化,怎样互动更多,是否可以在教学上有更多的教案跟进,并希望收集更多的老师和家长的意见。 杨晓燕说,不知道在有生之年还能否看到自闭症孩子真正康复,但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促进周围人对这个群体的了解,并能改善自闭症人群的生活品质。 她也深知,在自闭症孩子被家长联名写信赶出学校等事件时有发生的当下,融合教育又谈何容易。“这需要整个社会,从理念到资源配置等一系列的跟进,一定是个漫长的过程。”这几年,她除了办机构之外,也不遗余力投身公益:无论举行公益讲座、办自闭症论坛、蓝丝带行动等,都取得积极的社会效果。 杨晓燕说,自己有一个梦想:自闭症群体不只是在国际自闭症日这一天才被关注到。希望有一天街头有更多的建筑物,如超市,商场,饭店,图书馆愿意在门口系上蓝丝带,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欢迎你们进来,我们接受你的与众不同,允许你和我们不一样……
7 陈维、赵曜、杨晓燕,3个生活本没有任何交集的青年,因为“第十六届上海十大杰出青年”的评选共同走上了领奖台。转瞬,又各自忙碌驰骋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之上。他们的梦想似乎都挺宏大,无论杨晓燕的“自闭症群体与普通人共融”,还是陈维的“让航行更安全、让海洋更清洁”,又或者赵曜的“为拯救生命而活”,可细想却又真真切切,因为他们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在确切地为这个梦想平添细节和注解。 寻梦的过程中,他们从未放弃思索,乃至超越“小我”的反思。 陈维在处理每个案件后,都会将发现的问题上报,她始终在思索,如何才能促进危险品运输行业的诚信自律,将危险品从管理向源头管理延伸,最大程度防范于未然? 赵曜觉得自己下一步要刻意放慢、稳步前进,同时也在为年轻医生思虑,要解决急诊科医生荒等问题,现有的医生培训、定岗、评价体系,是否最为行之有效? 杨晓燕最近与核心团队开会时,提出了一个问题:以后能不能在“爱好”之外,专门成立一个为自闭症群体服务的基金?这个基金,不仅为自闭症孩子服务,也为他们的家长,为自闭症康复机构等服务,真正在背后支持这个群体。 荣誉之后,他们依旧在生活中寻找理想的答案。从未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荐稿人:zjy 2013.6.30 执行编辑:zjy 2013.6.30 责任编辑:tmy 2013.7.1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