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本报记者 任春
他从农村走来,靠着天赋与努力,成为了央视《新闻联播》的主播;
他是沉稳的传统媒体人,又是新锐的新媒体实践者;
在他的人生故事里,你会看到一条不断选择向上的轨迹,一个踏实付出的身影,一种面对命运磨难的阳光选择。
“我,只是不想虚度。”这是自称为“逆袭者”的郎永淳的人生信条。
是过一种安稳、能够一辈子看到头的日子,还是冒着风险跟自己的人生搏一次
“按照当年大学分配,我现在应该在一座小城的医院里当个针灸师或者营养师。”没想到,男主播郎永淳的故事,竟是从一段医缘讲起。
郎永淳出生在江苏徐州睢宁县,是个农村娃。高考填志愿的时候,他觉得学医不错,想法朴素得一点都不“高大上”,就是想家里人今后要是有个头疼脑热的,自己会看病,那多方便。
1989年,郎永淳考进了南京中医学院,主修针灸。
音色独特、口才出众的他,很快便才华展露,主持了多场联欢会,后来还当选了学生会主席。这个并不高大英俊、看起来安安静静,甚至有些文弱的小杆子(南京方言,指小伙子),成了校园里的风云人物,颇受欢迎。
在外人看起来顺风顺水的郎永淳,快毕业时,心里的怀疑与纠结,却一天天滋长。
毕业前,在徐州一家医院实习的经历,让他有了这样的疑问:当医生是不是自己最想要的人生选择?是过一种安稳、能够一辈子看到头的日子,还是冒着风险跟自己的人生搏一次,做点真心喜欢的事?
没有目标的航行,就像在黑暗中远征。
回忆那段纠结日子,郎永淳感谢阅读给了他力量。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几乎被他翻烂了,书中同样来自农村的年轻主人公奋斗的经历,让他泪流满面,心生澎湃。
阅读,为他提供了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也让他在意外中与未来的事业结缘。
几乎养成习惯每天都要到图书馆“报到”的他,有一天在翻阅《中国电视报》时,无意中看到了一则招生简章,那是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前身)刊登的招收节目主持人双学位的简章。
迷茫的心,一下子被清晰的理想击中。
面试的时候,本来十分钟的应试时间,郎永淳刚用三分钟完成两个题目后,考官就说“可以了,你说说按摩和刮痧吧”。
最终15位幸运儿脱颖而出,成为当年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主持人班学生。郎永淳,榜上有名。
到北广报到时,郎永淳发现自己的班主任就是那位考官。一入学,她就点名郎永淳做了班长。
“谁说年轻人的成功要依靠个好爸爸?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1995年4月7日,很多观众好奇,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怎么多了一位戴眼镜的播音员?
就在郎永淳考入北广的第二个学期,中央电视台来校招收《新闻30分》播音员。
此前连摄像机镜头都没见过的郎永淳,面试时表现得老练淡定。他还大着胆子,用说新闻的方式把本来发给他的考试题——语言刻板的导语稿给改了。
这位瘦瘦的、戴着眼镜、很不像播音员的在校生,让制片人眼前一亮。
那时候,《新闻30分》面临改版,需要的正是身上没有太多传统烙印、兼具采访能力的记者型主持人。
几天后,央视领导看完郎永淳试镜的样片,当即拍板,“就是他了”。
穿着一套向同学借来、有些紧绷的西装,郎永淳第一次坐上了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的直播台,用他的话说,无知无畏地开始了他电视新闻主播的职业生涯。
说来也巧,那一天是世界卫生日,一个学针灸的医学院毕业生,却在那一天彻底告别了灸针,面对镜头,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人生路。
由于还是在校生,学校领导给这个表现出众的年轻人“学校和电视台两头跑”的宽松条件;但前提是他必须自己补习落下的所有课程,考试全部通过才能拿到学位。
两头奔波,常令郎永淳疲惫不堪。
幸好,那个时候,同班就读的女朋友吴萍给了他精神上极大的支撑。这位后来和郎永淳结为夫妻的女子,当年是班上的学习委员,不但帮他补课;还做他的场外指导,是他“最好的自信训练师”。
每天下午下了节目开完总结会,郎永淳就骑着自行车回学校和吴萍碰头。对于荧屏上他的姿势、语速、口吻……吴萍一一点评,给他提醒。说一会儿话,他又得骑上车赶回电视台。一来一回,路上差不多4个多小时。
虽然累;可心里甜。
夏日里的一天,他给吴萍带了块进口巧克力,揣在兜里,见到吴萍想要献宝时,巧克力已经化了,变成了巧克力泥。
多少个寒冷的冬夜,两个来自异乡的年轻人手挽着手,肩并肩走过灯火通明的长安街,望着万家灯火,两个人你一句我一句:
“哪一盏灯都不属于我!”
“哪一盏灯都不属于我们!”
“肯定会有一盏灯属于我们,在北京!”
人生的路,没有人知道在前方等待着你的是什么,但只要方向是对的,就不怕遥远。
1996年,郎永淳以综合素质考核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被正式分配到中央电视台,在《新闻30分》主播的岗位上,一干就是15年。
第二年,和很多家在外地的年轻人一样,新闻主播郎永淳和吴萍在租来的房子里结婚了。
两年后,儿子晓雨呱呱落地。为了改善条件,在儿子一岁时,他们拿出所有积蓄付了首付,贷款买了房,终于在北京拥有了他们的“一盏灯”。
背着要20年还清的房贷,这位央视主播一度感到肩上的担子真不轻,“那时候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努力奋斗,千万不能停下来,否则,这娘俩靠谁去啊?”
讲到这,郎永淳扶了扶眼镜,顿了顿说,“‘北漂’的艰难,我特别能体会,因为我也是。”
后来,有一次回母校给学弟学妹演讲时,郎永淳讲过这样一段心里话,“谁说年轻人的成功要依靠个好爸爸?靠谁,都不如靠自己。我就要做个逆袭者。”
总是把这件事翻出来念叨,就是想给自己提个醒
很少有人愿意主动提及自己的失误。
郎永淳,是个例外。
聊起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进 《新闻联播》节目组后,哪次播音最令他难忘,他毫不迟疑道出的,竟是险些发生的走麦城经历。
2011年9月25日,19:00时,郎永淳和欧阳夏丹两位新“国脸”首次以《新闻联播》主播的身份,出现在亿万观众面前。
郎永淳着深色西服,欧阳夏丹一袭白衣。两位“70后”主播笑容亲切,表达自然。“丹淳组合”亲民化的播报,令电视机前的观众纷纷称赞“好清新”。
下了直播台,郎永淳才发现后背上全是汗,衬衫已经湿透了。
那是一身冷汗。
当天18:58,编辑跑进来对郎永淳和欧阳夏丹说,得换提要稿件,内容更新了。
首次亮相,两个人本来心里就紧张,这一突发事件更令他们心跳加速。情况紧急,郎永淳一不小心误将当天头条新闻导语的稿子也夹在换出去的提要旧稿中,一并交给了编辑。
18:59,那位细心的编辑察觉出来不对劲,赶在《新闻联播》片头音乐响起前,冲进直播间,将头条新闻导语的稿件送还到了郎永淳的手里。
当天下了直播,欧阳夏丹向郎永淳坦陈第一天播音的紧张:小腿一直在哆嗦。并没注意到拿错稿一事的她根本不知道,郎永淳在刚刚过去的半小时里,心里翻腾起的是怎样的惊涛骇浪。当郎永淳向她道出事件的原委后,欧阳夏丹连连惊呼“可怕,可怕”。
“《新闻联播》是不该出现任何瑕疵的。所以,我自己总是把这件事翻出来念叨,就是想给自己提个醒。”
两年多过去了,郎永淳以此为鉴,没有再让任何疏漏有机可乘,“只有做到精准和规范,才能在《新闻联播》里‘生存’”。
最爱给自己提的问题是,“你的内存,够不够”
这样的“生存”,并不如想象般容易。
按照规定,当班主播下午4点要到台里待命,那时还看不到当晚播出的新闻稿。6点半左右,才能浏览部分稿件。为了将最新的权威资讯传递给亿万观众,常常在开播前1分钟,还在调整稿件。
最紧急的一次,是在播出前20秒,郎永淳才拿到最新替换的新闻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拿到任何稿件都可以流畅播报,还得练就在一分钟内念完300个字的硬功夫。最重要的是,不许出错”。
“不许出错”,在很多人眼里,是一种苛求;而对于《新闻联播》团队的10位主播而言,却是常态化的底线。“这个平台要面对亿万观众,容不得半点含糊。”
因为不能含糊,《新闻联播》中的提要、导语的字数都是“掐”到秒的,主播个人自由发挥的话语空间细如夹缝。可尽管这样,郎永淳还是要求自己尽可能地融入恰如其分的个性发挥。
自如发挥的背后,是长年累月的蓄势。
他最爱给自己提的一个问题是,“你的内存,够不够?”
在他看来,新闻主播除了读好稿子,更重要的是脑子里的内存要足够大,这直接关乎对事件的理解和判断,以及对场面的掌控与把握。
2013年1月23日晚,《新闻联播》开播35年来首次采用主播现场连线央视评论员的方式,就社会颇为关注的“舌尖上的浪费”这一话题进行直播评论。
当晚的主播正是郎永淳。
他和央视评论员杨禹都是无稿直播,两人配合十分流畅。杨禹做完结语,画面切换至郎永淳,他聊家常般地说,“杜绝浪费,就从今天晚上这顿饭开始吧”,自然亲切。
“字字千金,秒秒政治,天天考试。”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这就是在《新闻联播》这个平台上当主播的“节奏”。
粉丝们本是奔着“国脸”而来;可来了却发现他的这个“大书房”还真敞亮
很多人没想到,沉稳的传统电视人郎永淳,在新媒体领域也风生水起。
在这个拥有531万微博粉丝的大V看来,“作为一个媒体人,必须要知道这个时代最前沿的媒体技术是什么,不能充耳不闻。
2013年9月,高强度的工作之余,郎永淳又开办了读书类自媒体《郎读》。
开创《郎读》,初心朴素。
在国外旅游时,常常看到中国游客不是捧着平板电脑玩游戏,就是凑在一起打扑克;而欧美游客闲时却多是捧着一本书,读得津津有味。
“民族之间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阅读习惯上的差异,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会获得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他这样理解阅读的意义。
曾因阅读改变命运的郎永淳,坚信阅读的力量:阅读能使人丰盛。正如他在《郎读》中给朋友们的留言:通过新媒体平台,很高兴与大家组成读书大家庭,愿大家重拾阅读习惯,让精神充实和富有。
每周一、三、五,郎永淳都会抽空录一段留言,根据“通识、新知、经典”的原则为网友们选书、荐书,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
时间从哪来?“挤呗。”旅途中、配音间隙、晚上回家后,他把碎片时间都利用起来,看书、写荐书稿和随笔。
不少网友坦言,起初是奔着郎永淳这张“国脸”而“飘过”打个招呼。添加《郎读》后,渐渐地,他们发现这个“大书房”还真敞亮:精心梳理的书单分门别类,大伙儿可以各取所需;素不相识的人,因为爱书,相聚一起。
不到半年,《郎读》的订阅量超过了33万,郎永淳还被评为搜狐客户端2014自媒体年度人物。
郎永淳向记者透露,他的第二个自媒体《郎中》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身兼北京医学会医学科普分会副主委的他,打算重拾医学本行,号召一批北京知名的医学专家,通过新媒体平台向大众普及更多真实可信的医学养生知识。
说起新计划,他的眼里盛满了光。
“倒下,就是自己输给了自己”
很多人说,郎永淳太幸运了,做喜欢的事,爱真爱的人。人们并不知道,整天向着太阳奔跑的他,也曾坠入无助的黑暗。
2010年的一天,妻子在电话里叮嘱郎永淳:今晚早点回来,我有件重要的事要和你讲。
晚上见到妻子,郎永淳随手把她放在床头的平板电脑拿过来,一打开就显示出如何治疗乳腺癌的页面,顿时一惊。
他故作平静地问:“老婆,是你吗?”
见吴萍忍住眼泪点了点头,他一把揽过妻子的肩膀,没有任何停顿,如同谈论晚上吃什么饭一样,很是淡定:“不用怕,乳腺癌是癌症中愈后效果最好的,5年存活率接近90%,它其实就像感冒一样——我们明天就住院,积极治疗。”
那一晚,因得病而紧张、沮丧、焦虑的吴萍,睡了个安稳觉;那一晚,在妻子面前故作镇定、平静的郎永淳却彻夜未眠。
一面要应对紧张、高强度的工作,一面揪着一颗心陪着妻子手术、化疗、治疗、检查……当疲惫、痛苦、忧烦一次次袭来,他反复对自己说,“倒下,就是自己输给了自己”。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如果阴影不可避免,重要的就是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
那段时间,郎永淳特意把微信名字改为“安之”,意为“既来之,则安之”,可安之背后,他也曾一个人开车时泪流满面。“但我不能陪着妻子哭,我要把快垮掉的她拉起来!”于是,擦干眼泪,继续笑着追逐阳光。
吴萍化疗后需要静养,孩子没人照顾必须重新择校。面对着家庭的变故,郎永淳夫妇经过讨论决定,让孩子到美国住校读书,尽早单飞;吴萍也去美国边休养边陪读;郎永淳一个人留在北京。
相隔万里,分外牵挂。
去年年底,郎永淳的手臂因意外而发生骨裂,怕妻子担心,他瞒着她。那段时间,他带着伤去台里配音,给《郎读》更新内容,参加公益活动……他用工作填补时间的缝隙,化解沉甸甸的思念。
2013年的一个冬夜,当郎永淳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里,打开电脑,看见妻子和儿子分别发来的美国雪景图,读到孩子的成长,感受到妻子的快乐,面对冰冷和洁白的雪,他沉浸在爱的恬静与思念中。回过神来,已是满脸泪痕。
“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
2014年2月14日情人节那天,郎永淳一家三口在北京团聚,他们用爱、眼泪和深情写就的《爱,永纯》一书也和读者见面了。面对磨难,他们的故事里有伤怀,有无奈,但更有阳光、澄澈和力量。
“世界以痛吻我,我仍报以欢歌。”他们把这句话,印在了新书的扉页上,也烙印在彼此的心里。
新书发布现场,李瑞英、欧阳夏丹、康辉、徐小平……还有《郎读》大家庭的粉丝代表们,夫妇俩的亲朋好友悉数到场,共同见证这一家子再相团聚的温情一刻。
在那个好日子里,他们还宣布了一个好消息,体检显示,吴萍的身体状况恢复了平衡。
他们的春天,又来了。
荐稿人:lry 2014-02-21 执行编辑:lry 2014-02-21 责任编辑:tmy 2014.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