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4-04-20 【编辑录入:xscclf】 文章出处:《人民日报》2014年4月20日第4版

导弹良医谭清泉
作者:本报记者 冯春梅  阅读次数:7507

谭清泉带领技术骨干分析发射训练中的新情况。  陈双维摄

 

谭清泉(左一)带领战士开发研制仿真模拟器材。  陈双维摄

 

    国之重器,承载无数人的梦想。此时,神秘的“大国长剑”,横卧某深山洞库,正在接受最后一次“体检”。为它“会诊把脉”的人,仍然是谭清泉——第二炮兵导弹专家、某导弹旅高级工程师。

 

    谭清泉今年58岁,全旅兵龄最长,平均每年160天坚守导弹阵地,人们说他“年龄越来越长,贡献越来越大”。从副旅长到旅总工程师,再到普通技术干部,57岁时还被评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人们说他“职位越来越低,标准越来越高”。扎根基层38载,攻克200多项技术难题,4次放弃进京工作机会,人们说他“名声越来越响,名利越来越淡”。

 

    还有两年,谭清泉就要退休了,他说出了自己最大的愿望,“有机会再打一发导弹!”

 

    4月11日,记者在莽莽大山深处见到了一位“白发老兵”。他的名字叫谭清泉,今年58岁,坚守深山38年。再过几天,这位只剩下半个肺的工程师又要“驭剑出征”了。

 

    他的剑,是“大国长剑”——一出天穹起惊雷的战略导弹!

 

    而他的主要任务,是在导弹“一飞冲天”前对其进行全面“体检”。

 

    小事不注意,会出大问题

 

    谭清泉常说:“小事不注意,会出大问题。为打仗准备,一刻也不能放松,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

 

    一次,该旅对某阵地管路进行气密性检查。谭清泉突然发现,压力表上显示的数据,比前一次数据差了0.01刻度。有人说,这是温湿度变化引起的正常波动,不必在意。谭清泉却不依不饶:“宁愿想到的没发生,也不要发生的没想到!导弹阵地,维系着国家安危,绝不能当儿戏!”

 

    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他亲自带领官兵,沿着数公里长的管路先后进行两次彻查,却始终没发现问题。依然不放心的谭清泉,又采取倒序方式,再次进行排查。这一次,他终于在墙角旮旯里一个接头处发现了疑似漏点。二话没说,他便趴在了冰凉的地上,耳朵贴在接头处。三四分钟后,终于找到了漏点,并成功将其堵上,消除了一起重大安全隐患。

 

    在谭清泉眼里,“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明天的战争做准备的。要想保持战斗弹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再小的问题也要消灭在萌芽之中。”

 

    一次装备交接,负责送装的工业部门表示检测合格,计划一天内完成交接,而负责接装的谭清泉却坚持逐箱、逐件检查。这一查竟发现了一截2厘米长的保险丝!他让官兵找来放大镜、胶布,在一件件设备里“大海捞针”。直到再没发现其他问题,他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而时间也已过去了3天。

 

    与导弹朝夕相伴38年,谭清泉早已成了“装备神医”。但每一次实弹发射,他都要一个部位一个部位仔细检查,一项参数一项参数认真比对;每一次遇到问题,他总是发现一个处理一个,从来不让问题累积,先后破解200多个技术难题。经他“质检”的导弹,发发状态最佳;经他把关的发射任务,从没发生过失误。

 

    每一次任务只许成功

 

    高原戈壁,操作号手严阵以待。这是我军“撒手锏”武器在改变状态下首次发射。然而,天公不作美,一场大风席卷而至。顿时,戈壁滩上飞沙走石,天地一片玄黄。任务是否继续?

 

    谭清泉对风速、气象、现场情况进行紧急研判之后,镇静地走上指挥号位,坚决地说:“按原定计划执行!”

 

    大风中,吊车展臂,长剑昂首。一声“点火”,长剑直指苍穹,精确命中目标!此役,不仅创造了战略导弹恶劣气象条件下发射的记录,也收获了上百项装备性能方面的重要数据。

 

    长剑飞天,难在发射前的装备测试,如果能把这个时间缩短,打赢就能增添一份胜算。谭清泉经过论证,大胆提出某型战略导弹缩时快速发射问题。这是一个前人从未涉足的领域。他带领测试分队官兵,反复修改操作规程、规范程序,探索实施并行作业、交叉作业、内容合并、减员操作等模式,使导弹测试时间大大缩短。

 

    然而,谭清泉并没有就此满足。他又立足导弹发射战术层面,提出在发射阵地完成技术阵地测试内容,相当于在临射状态下为导弹“体检”。3个多月时间里,经过多方调研、缜密论证,他总结出一套最佳缩时发射方案。这套方案经过检验后,比原设计流程缩短了近一半时间。

 

    “每一次执行任务,都好比是打仗。只许成功,不能失败!”谭清泉把任务当战斗的作风,使他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阻挡战斗力提升的难题。前后8年,他带领官兵完成数个发射阵地、上千台件设备整修任务,确保了“阵地个个能用,设备件件优秀”……

 

    第一个进场,最后一个退场

 

    “肺癌!”2011年6月,一纸诊断书,如五雷轰顶般击中了谭清泉。数小时的开胸手术,他被切除了人体最大的一叶肺。然而,仅仅休养了4个月,他就要求到任务一线。

 

    2012年,上级赋予该旅实战化试点任务。他再次请战。那段时间,他天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和战友们吃住在一起。

 

    大家担心他的身体,纷纷劝他多休息一会。他却说:“领导信任我,让我来把这个关。我连眼都不敢眨,生怕眨眼的工夫,一个漏洞就从眼皮底下溜走了。”

 

    一次真品操作训练,他在指挥间组织指挥。突然,红灯报警!年满58岁、身患癌症的他一个箭步跑上4层楼梯,把年轻的战士远远抛在身后,赶到电源控制间拉下电闸,化解了一场危机。

 

    在一线担任技术把关多年,每逢重大任务,谭清泉总是第一个进场,最后一个退场。至今,战友们还清晰地记得,阵地上那个忙忙碌碌的身影——

 

    一年365天,他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平均每年160天,他都坚守在导弹阵地。

 

    那年夏季,他刚出阵地便栽倒在地,医院抢救了近10个小时才脱离生命危险,可没休息两天,他又跑回了阵地……

 

    战士们说,谭清泉是个把一辈子奉献给国防事业的人,“年龄越来越长,贡献越来越大”“名声越来越响,名利越来越淡”。他先后4次放弃调到北京工作的机会。每当战友们表示惋惜和不解时,他总是说:“一天不见导弹就睡不踏实,一日不进洞库就吃饭不香。”

 

  荐稿人:xscclf   2014-04-20    执行编辑:lry    2014-04-20     责任编辑:tmy  2014.4.21

0
 

上一篇大师离场 “孤独”永恒
下一篇她为4000余农民工讨回欠薪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