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5-04-20 【编辑录入:xscclf】 文章出处:《新民晚报》2015年4月19日第A1、A2版

有“匠心”倒垃圾都能倒出专利
作者:本报记者 鲁哲  阅读次数:6270

 

王军总是那么干劲十足

王军总是那么干劲十足 高宇辰 摄

 

核心提示

    英语太差,高考落榜。1985年,王军考上了宝钢技校钳工班,那时的理想是当八级钳工。不料毕业后,他却被分配到2050热轧精整线剪刃装配班。一转念,做不了八级钳工,做一名优秀的剪刃组装工也不错啊。于是,他每天早早赶到现场,有活干活,没活就跟在外方专家后面问这问那。再后来,觉得设备上小毛小病“碍眼”,他开始想办法“修修补补”。就这样“修修补补”20多年,王军的创造发明越来越多,还走出了宝钢、上海,走向了世界……

 

人物小传

    王军,高级技师,宝钢技能专家,宝钢人才开发院兼职教授,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他总结先进操作法5项、技术秘密26项,获国家专利168项、PCT国际专利申请4项,其创新成果每年为宝钢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亿元。

 

    王军先后荣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第七届全国技术能手、上海市第五届工人发明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王军创新室2014年获“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

 

    技能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拥有国家专利168项、PCT国际专利4项,他的创新成果每年为单位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亿元、先后3次走进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一个个响当当的头衔,一个个明晃晃的光环。当你得知这些荣誉的主人是个工人时,你可能会惊讶;当你了解他的成就时,你会由衷感慨,这一切都是他应该得到的。这个了不起的知识型、技能型工人就是宝钢股份热轧厂工人王军。时隔两年,记者近日再次采访王军,他还是那么干劲十足,快人快语。他说“我的岗位就是我创新的舞台。从我身上你可以看到,再普通的岗位都能创新。‘中国制造’要转变为‘中国创造’就要依靠大家不断创新。”

 

    八级钳工梦落空了

 

    王军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父亲下乡到海丰农场,一家人跟着迁到农场。那里不仅生活条件差,学习条件也很差,上初中了连英语老师都没有。毫无疑问地,王军因为英语成绩太差而高考落榜了。

 

    宝钢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个大型项目。王军的老师鼓动他去宝钢。1985年王军考进宝钢技校钳工班。他当时的理想是当上八级钳工,让家人过上好日子。王军是个勤奋好学的好学生,休息时间还在钻研技术,基础打得特别扎实。他的实习成果,老师至今珍藏着,成为学弟们的学习样本。

 

    1987年王军从宝钢技校毕业后,被分配在2050热轧精整线剪刃装配班。这是一个辅助岗位,在一般人看来,这个岗位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做不出成绩。王军的八级钳工梦落空了。

 

    但他一转念,做不了八级钳工,但做一名优秀的剪刃组装工也不错啊。

 

    多思考令他崭露头角

 

    当时2050热轧精整线正处于开工调试阶段,王军每天早早赶到现场。有活干活,没活的时候,就跟在外方专家后面,问这问那。同样装配剪刃,别人是外方专家怎么说就怎么做,可王军总要多问一声为什么。一次,王军和工友8个人用了整整一天时间将一个机架的剪刃装好,累得都快趴下了,外方专家却告诉他们,由于设计的原因,机架装得有问题,必须马上返工,否则第二天没法调试。这次彻夜返工让王军明白,国外的先进设备也并非完美无缺。

 

    多问多学习,勤练勤思考,王军崭露头角了。有一次作业线按计划更换剪刃后,发现钢板剪切质量不如人意,几次调整效果仍不理想。王军主动向作业长“请缨”,他并没有立即到机架上调整剪刃间隙,而先通过对讲机,了解当班生产的产品规格,然后轻松地在机架上调整了几个螺丝,就自信地对作业长说,好了。开机一试,钢板剪切质量果然达到了要求。作业长很惊喜,“你小子是怎么做到的?”王军道出“天机”:平时跟外方专家交流时,知道不同规格的钢板对剪刃间隙的要求不同,他留心作了记录,像当天生产的薄规格产品,剪刃间隙应该比较小,只要将出问题的固定螺丝稍作调整就可以了。

 

    创新动力:设备小毛病

 

    更换剪刃并非只是将旧剪刃换下将新剪刃装上,其中牵涉剪切机架的拆卸和安装,不仅工序复杂,而且劳动强度大,需要人手多。王军的第一个创新成果“飞剪剪刃快速更换法”诞生了。新操作法既降低了剪刃更换的劳动强度,又缩短了停机时间,以前更换一个剪刃,两个人干要用一个半小时,现在,一个人用半个小时就行了。

 

    说起他的创新动力,王军只是朴素的一句话:“最初觉得设备上的小毛小病‘碍眼’,于是‘修修补补’了二十几年。”

 

    靴底烤焦给了他灵感

 

    为了挖掘王军的潜力,2001年热轧厂管理层将王军调到精整机械设备作业区当设备点检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高强度全密封精整矫直机支承辊技术”就在这个时候诞生的。

 

    当时,由于2050热轧薄板线的剪切线矫直机支承辊密封性不够好,每次更换支承辊或添加油脂后,都会形成油污板,导致产品降级处理,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2001年,王军接手这项技术在中板及厚板线推广应用的国产化科研攻关任务。一次次实验,一次次失败。有一次,王军在实验室工作到凌晨3时,倒在热水汀边睡着了。醒来时,发现脚上工作靴的橡胶底被热水汀烤焦了。他盯着靴底凹陷部分看了半天,灵感涌现:油脂受压外溢,和靴子受热烤焦,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道理是一样的,那就是要找到防油压的密封圈。经过近3年的努力,难关终于攻克。这项技术创新,产生了12项专利,形成6项技术秘密,每年在宝钢产生直接经济效益5300多万元。

 

    设备升级至近乎完美

 

    厂里工业垃圾的吊装一直依赖人工操作,王军仅仅对吊装设备增加了两根绳子,就能自动装运垃圾,同事们戏称这一发明是“不用电的机械化”。铲车的传动半轴头部容易断裂,每次为了取出断头都要将整个铲车拆开,需要花上一、两天的时间。王军设计了一种断头处理器,只要5分钟就能轻松地取出断头。发生在王军身上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

 

    从2005年开始,他开始钻研“高成材率节能环保热轧层流冷却成套装备技术”,2008年项目启动。到现在这项技术已经升级到第4代了。“4.0版”近乎完美,令国际同行刮目相看。王军说,中国是制造大国,但设备需要向国外买,人家先进技术不肯卖给我们。这个成套设备完全自主设计,靠自己能力做出来了。这项技术先后获得第111届巴黎国际发明展金奖、第七届中国国际发明展金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他的另一项创新项目“热轧带钢边部缺陷诊断与控制技术”2014年获得第八届中国国际发明展金奖。

 

    “一看就准”源于不断学习

 

    王军的同事说王军眼睛“毒”,只要他一熟悉那些生产设备,很快就能找到技术创新点。20多年来,王军那么多发明创新,没有一项失败过。

 

    但王军自己明白,眼睛“毒”是他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充分的技术储备完美地结合起来。1996年他考取了同济大学夜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大专班,之后他完成这个专业的本科课程。从1996年到2004年,经过8年努力,终于获得同济大学“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本科文凭,系统掌握了机械设计制造原理与机电一体化方面的专业知识。“我读书不是为了文凭而读书,真的是学以致用。我的毕业设计后来申请了5项专利。”

 

    为了方便读书,2000年在别人忙着买房的时候,为了兼顾读书和工作他买了一辆桑塔纳轿车,每天往返于家、厂、学校和天山路技能培训中心,3年时间,累计里程超过7万公里。

 

    蓝领创新团队成长起来

 

    2008年王军创新室成立了。王军将自己创新的心得体会,知识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创新室成员。近3年创新工作室培育出3名宝钢工人发明家。近阶段王军创新室骨干团队正开展一系列技术革新工作,比如围绕层流冷却技术研发、核心备件技术研发、热轧全流程技术研发等。王军创新室在创新创优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3年创新室主要成果合计效益2.9939亿元,2014年主要成果合计效益2.9245亿元。

 

【记者手记】

    26年,王军从一名辅助工成长为技能大师。他的经历对我们来说,就是个励志故事——不管岗位多么小,起点多么低,只要不懈努力,行行都能出状元。

 

    问他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创新成果,王军说,“珍惜自己的岗位,好好做。有‘匠心’,倒垃圾都能倒出专利。”是的,每一个岗位都可以成为创新的舞台,王军用自己的26年的经历证明了这点。

 

 

   荐稿人:xscclf  2015-04-20  执行编辑:2015-04-20  责任编辑:tmy  2015-04-21

0
 

上一篇为“嫦娥”披上“冷暖衣”
下一篇他们用热血让生命重燃希望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