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5-06-23 【编辑录入:tjff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5年6月23日第2版 |
做公益有种魔力,会让人“上瘾” |
作者:解放日报记者 彭 薇
阅读次数:4156
|
对话松江区中心医院“杏林义工”总队长吴晖 在松江区中心医院,吴晖(中)为就医者提供咨询
在松江区中心医院,“绿马甲”们热心为患者服务。这支“杏林义工”队伍已从最初的30多人,发展到注册志愿者2000多名。截至去年底,“杏林义工”累计服务时间接近10万个小时,曾被民政部评为“全国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一等奖。 “杏林义工”公益项目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有何可复制和推广的经验?记者采访了松江区中心医院“杏林义工”总队长、上海益行家园志愿服务中心理事长吴晖。 吴晖:当初,松江区中心医院党总支书记俞华找到我,问能不能发展一支义工团队。我就从正在做的百姓义工服务项目中,抽调了几十人过去。现在,回过头看,“杏林义工”能发展到今天,和医院的支持分不开。“杏林义工”公益项目的标志是两个人背靠背,代表志愿者和医院,整个标志形似轮椅与拐杖,寓意“大家一起做公益”,“杏林义工”为医院患者服务,医院同样给我们提供了动力和支持。 义工们服务在第一线,有时会发现医院的不足,他们提出的建议,医院认真采纳。有一次,志愿者提出服务台提供的轮椅太少。第二天,医院便新增了几台轮椅。我想,这份被尊重、被重视,是我们做公益的一大动力。 记者:“时间银行”就是医院给杏林义工们提供的一套激励机制。 吴晖:与其说是激励机制,不如说是医院对“杏林义工”的另一种关心吧。其实志愿者们都是充满爱心、不计报酬的。“时间银行”也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思路。之后,我们给表现优秀的义工颁发“月度之星”、“优秀义工”、“年度之星”等奖状,阿姨们很起劲,这是属于她们的公益“勋章”。 吴晖:其实这两者并不冲突。很多志愿者刚来时都会问:“怎么样才能做得更好?”全职妈妈蒋琍第一天来就问我:“做义工,我够格吗?”的确,做义工,没有一腔热忱是不行的,但仅有一腔热忱也是不够的。“杏林义工”接受新成员时,都有几天试用期,不仅是对新成员的考察,更是让大家自我审视是否能坚持下去。比如,在医院每天要站几小时,有的阿姨发现腰腿吃不消,会根据身体情况重新考虑。 记者:志愿者们服务都很专业,是怎么做到的? 吴晖:我们有些志愿者,退休前是护士、医生,他们对医院科室、看病流程都很熟悉,内部大家也会“传帮带”。比如李新民阿姨,以前是江苏一家医院的护士长,她在引导病人方面有很多经验。有的病人只做胃镜检查,但挂的是消化内科门诊号,排队时间长。碰到这样的病人,李阿姨会将他们引导到消化外科,既能看病,也能缩短就诊时间。还有很多志愿者退休前是老师,善于和人沟通。有时他们自己会开些小讲座,介绍一些经验和技巧。
松江杏林义工们用心为群众服务
吴晖:曾经有过一段这样的时期,那时压垮我的不是现实的重压,而是道德的重负。一些人会用质疑的眼光去看待公益组织和志愿者,比如做一个公益项目,如果你提出需要活动横幅、饮用水等支出,对方会用很惊诧的语气说:“你们不是公益组织吗?”有人会说,做公益的人会有一种“道德优越感”,我自己倒是有“道德忧郁感”。做公益,其实是追寻内心的一种需求,如果被道德“绑架”成了负担,也就失去了初心。 记者:公众对公益行业期望值高。很多人都有一颗“公益心”,但有时不知如何更好地参与公益。 吴晖:这也是很多人对公益的一种误解。一般来说,公益组织专职人员需要少而精,而志愿者则需要多而广。虽然我们常说,“做一次好事容易,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但是只要你有一颗“公益心”,完全可以随手做公益,哪怕捐一本书、一件衣服。现在我们常常说的“草根公益”,就有多种参与途径。 在杏林义工团队中,有不少人是长期坚守的,也有一些人利用自己的闲散时间来帮忙。他们没有任何区别,都是在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做公益就是有种魔力,会让人“上瘾”,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激励。我想,大家走到一起,挖掘人性中善与美的一面,用行动影响自己,也影响他人,这就是公益的力量。
荐稿人:ffy 2015-06-23 执行编辑:zjy 2015-06-23 责任编辑:lry 2015-06-23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