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5-11-09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5年11月9日第5版 |
用爱点燃智障孩子的智慧火花 |
作者:解放日报记者 许 沁
阅读次数:5275
|
宝山区培智学校校长张洁华在特殊教育领域深耕20年
张洁华在午餐时间与学校的孩子交谈。张驰 摄
1997年,宝山区教育局领导找张洁华谈话,希望她能去宝山区培智学校当校长,“一任3年,3年后可以调出来。”有人问她,怎么可以去这种学校,不仅荒废了专业,还是“边角料”的教育?张洁华则说,要认真地做好每件事,真诚地对待每个人。 张洁华是一个做事认真的人,她有一句口头禅:“做了就一定要做好”。从1993年走进特教班,到1997年来到培智学校,她在特教一做就是20多年,再也没调回来。20多年来,她不仅创立了“自助教育”的办学理念,还为学校创造了许多个“第一”,她用生命和智慧点燃每一盏希望的灯,让特殊孩子们体现自身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 初到新学校,学校老师不仅缺乏特教背景,年纪普遍偏大,真正的专业特教老师只有一位。张洁华考虑最多的是:特殊学校究竟应该办成怎样的学校?在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她找到了切入点:让学生学会生活。在她看来,“自助”才是帮助残疾孩子跨越障碍的教育方法。“培智学校不是看护智障孩子的场所,教师的爱仅仅表现在生活上的照顾远远不够,教会孩子掌握各种生活的本领,学会适应社会生活的大课堂,才是真正的大爱。”她下定决心要把学校办成一所“自助、互动、发展”的乐园。 学校要变革,教师的专业思想首先需提升,知识结构更待拓展。张洁华以学科分类,组建了研修小组,采用自主组合、师徒结对的形式,促进学校教师在“学习、实践、反思”中完成教学从传授型向支持型转变。现在,学校有教职工41人,学校从当初没有一个大专生,到如今硕士学历的也不少,教师学历和专业水平大大提升。
张洁华用“一对一个性化”教育方式启发学生认知
为更好提升智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张洁华还积极投入“融合教育”研究,为学生创设融合环境,设计组织丰富多彩的特普融合活动。在融合教育的开展下,晶晶能识别男女厕所的标识,灵灵会自己整理书包,小洁会乘公交车上下学,阿磊还会去超市购物了……随着培智学校课程和教材越来越“成熟”,一个个特殊孩子不断取得进步,有的甚至转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留在学校里的孩子能力却越来越“弱”,老师的责任更艰巨了。“只要看到这些特殊孩子一点点的进步,就是最大的满足。” 目前,自闭症儿童数量正逐年增加,培智学校自闭症学生已占学生总数的1/5。她与卫生、残联等部门沟通,探索“医教结合”的康复训练模式,实现教育与康复无缝对接。今年,她还招聘了体育学院康复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充实康复训练的师资力量。 2009年,张洁华正好50岁,当她听说汶川地震后,都江堰将要新建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时,主动报名到都江堰支教。整整一年,她每周为当地学校行政干部作一次专题讲座、为教师作一次专题培训,为困难学生捐款捐物,落实大额手术费用,提升当地特殊教育质量。
荐稿人:ffy 2015-11-09 执行编辑:lry 2015-11-09 责任编辑:zjy 2015-11-09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