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5-12-28 【编辑录入:xscclf】 文章出处:《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8日11 版 |
爱国爱岛 乐守天涯 |
作者:本报记者 吴丹等
阅读次数:6414
|
官兵们用海马草种植的巨幅国旗和“祖国万岁”。 石岛官兵进行反破袭演练。
雷锋班 祖国最南端的“红袖章”
“冻库不制冷”“空调被台风刮坏了”“渔船无法发动”……通常,一个电话就可以上门维修。
但在距三亚180余海里的永兴岛,花再多钱,也找不到维修点。
望着无边大海,渔民们只能坐等电器报废,干着急。若碰上海水淡化设备故障,更是生存难题!
岛上,来了一群特殊的人。一行8人,人人立过功,个个都是舰船、军械、修理、电焊、电工、机加工、油机、空调等专业中的行家里手,均具备7年以上海岛工作经验。
一边需要帮助,一边具备人才,一拍即合——三沙雷锋班成立了!
风是西沙的常客。西沙一年一半以上的日子都是台风季。
“红袖章”的故事正是在强台风“海燕”“蝴蝶”等的考验下、在疾风暴雨的救援中铺陈开的。“台风过后,工作量特别大,最多的一次修了两百多台空调,前前后后花了一个月。”指导员熊燕青介绍,修理空调并不容易,有些渔村房屋老旧,空调安装在狭窄角落,又因海风锈蚀严重,班员身体被剐蹭、皮肤被晒脱皮,都是常事。
船是渔民的命。前些日子,雷锋班接到渔民求助:一艘渔船螺旋桨损坏,困在海上。2012年加入雷锋班的韩智敬,拎着工具箱,一路小跑。“若不是修理及时,很可能就被海浪推到礁石上,撞毁沉船。”
在岛上,怎么找到“红袖章”?人人都知道!雷锋班的大门旁,一边挂着两个24小时便民服务电话号码,一边挂着“爱国爱岛爱人民”的服务承诺:
——无论白天黑夜,不管刮风下雨,都能在第一时间冲上去为人民排忧解难;积极主动,不等不靠;不讲难听话,不给脸色看;每月集中开展不少于1次维修服务活动,每周进行1次家用电器巡查检修……
雷锋精神过时了吗?茫茫大海,同舟共济,是大爱,是答案。
雨水班 听见雷声往外冲
“雨水班的战士听见雷声就有‘条件反射’。以前有位战士叫关延国,哪怕探亲休假,夜里一听打雷就本能地往屋外跑。”西沙某水警区后勤部部长代新说。
这些“听见雷声往外冲”的战士所在的班是全军唯一一个雨水班,1999年成立以来,就担负着永兴岛上雨水收集和供水、净化、管道维护等重任。
“岛上的淡水比油珍贵啊!”代新说,海水淡化成本太高;打井抽取的岛水只能供洗漱,无法饮用;补给船送淡水费时费力易损耗。雨水便成了永兴岛最主要的淡水源。一旦降水,雨水就能沿着倾斜的地势,从引水沟流入集水坑,再由水泵送往储水罐和水池。
“别的战友都盼着好天气,我们却盼着下雨。”西沙某水警区雨水班班长张耀辉说。
“轰隆!”永兴岛上静谧的夜晚被一声惊雷打破,2013年超强台风“蝴蝶”突袭的一晚让张耀辉至今记忆犹新。
雷声就是号令,在狂风的咆哮声中,战士们带上雨具冲出屋外,一出门差点被风刮倒。
一瞬间,大雨滂沱,十多级大风裹挟着雨水,密集地袭打在身上,一瞬间就浑身湿透。他们顾不得擦一把满脸的雨水,手拉着手组成“人墙”,侧着脸、眯着眼、顶着风、追着雨,在水泵房之间来回奔波,进行收水作业,紧盯水罐是否蓄满,同时还要防止海水倒灌。
“分头检查水罐!”为了防止楼顶的储水罐被台风吹走,战士们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举着手电,顶着暴雨爬到楼顶查看水罐,随时调节阀门抽水,以免雨水流失浪费。
像这样整夜不能合眼、迎着暴风雨“逆行”的场景,战士们每年雨季都要经历好几次。每次收集雨水,他们都要在雨中行走近10公里,开关20多台水泵,旋拧30多个阀门,检查20多个蓄水池,巡视近百条管线。
雨水班成立10多年来,共收集雨水150多万吨。“暴雨来得急、去得快,如果慢1个小时,就要少收集好几吨淡水。”张耀辉说,蓄满雨水的水罐就是雨水班战士们最美的“军功章”。
女兵班 最大的期待是收包裹
“在西沙,工作之余,最大的期待就是收包裹。” 西沙某水警区司令部通信连女兵班王海娟说。这件普通的小事,怎么能让一名西沙女兵如此快乐?
永兴岛位于南海中北部,交通不便,茫茫大海,只能靠船只往来。热带风光迷人,却因缺少淡水泥土,连饮用水和瓜果蔬菜都很匮乏,更不用说其他。岛上物资全靠三亚往来补给船运送,受台风影响,经常一个月也到不了。
半个多月前,王海娟跑三公里时崴了左脚,家人听说后寄了药品,到现在脚伤已经好得差不多了,药品却还没到。
“但正因如此,收到包裹时才更开心,因为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来。每次有补给船来岛时,我们会一起去北京路逛逛。即便没有收到包裹,也会有水果可以买了。”王海娟并不以为苦。
女兵班主要担负与西沙海域任务舰艇的通信保障工作。有一次,强台风袭击西沙,上级命令加强卫星通信保障,当时这个岗位却只有副连长杨韶华和班长蔡秀娟在。
狂风暴雨之中,值班室窗户被吹破,雨水飘进机房,眼看通信设备就要受损。两个人一边轮流用身体顶起床板来堵住窗户,一边扯着嗓子喊话通信,就这样持续奋战40多小时,才终于完成了任务。走出机房时,两个人嗓子哑了,连喝水都觉得疼。
对女兵们来说,有困难不可怕,怕的是没有家人的支持。几年来,排长郭玲玲的父母并不理解她的选择,“你一个女孩子,到底为了什么非要留在那个偏远小岛?”郭玲玲原本在三亚榆林基地工作,2012年因永兴岛值班人员缺乏,主动申请调来。
去年,郭玲玲赢得了“十佳天涯哨兵”称号,15年来她是第三个荣获这一西沙最高荣誉的女兵。父母受邀参加“英雄父母首都行”活动,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才明白了她工作的意义,才了解她为事业付出的艰辛与努力。父亲对郭玲玲说:“你是西沙好儿女,更是我们的好女儿!”
作训参谋 值班室就是阵地
采访约在晚上7点,金磊早到了10分钟。
这是作训科参谋的集体习惯。在西沙某水警区,时间主宰着一切。工作中,一分钟的延迟都可能威胁南海国土的安全;生活中,单调乏味的环境把日头拖长了好几拍。两种极端模式的切换间,金磊踏上永兴岛,整5年。
“我理解的‘西沙精神’,就是做着自己最快乐的事情,才能‘乐守天涯’”。金磊的快乐属于那间作战值班室。从南海舰队机关,到西沙前线,初来乍到,心里打鼓。“我们这里是第一线,别看地方小,守卫着70%的南海国土安全呢!”每天一班24小时,处理应急电话四五百个,成百套应急处置方案。
作训科的小伙们,平均年龄28岁,时常几天几夜没法合眼,也没人抱怨。
凭着过硬的业务素质,时间久了,金磊成了大伙儿的主心骨。
采访过半,金磊的军用手机突然作响。“先按以前的预案做准备吧。”几分钟前还侃侃而谈的他,此时沉着冷静。
“这样的应急情况每天有多少?”“少则三五十,多则上百。2013年‘蝴蝶’台风来的时候,估计得有几千个电话。”
日落西岸,不能休息;日出东滩,交班继续。“值班室就是阵地!”
由于医疗条件有限,作训参谋安排伤病官兵送救时总是困难重重。“有一次一位船上的士兵出现尿结石,疼痛难忍。可当时那个情况,我只能让他坚持到任务完成后回岛救治。”金磊说。
每年老兵退伍时,金磊也会把自己关在值班室里嚎啕大哭,“不敢去想自己将来离开这里时的模样。”上岛五年,金磊在家的时间屈指可数。“我爸有很严重的青光眼,希望父亲能看得见自己的时候,多回家陪陪他。”
话音未落,电话再次响起。“抱歉,我要亲自去处理一下,得先走。”时针指向晚上20:40。又一个紧急任务,又一次使命在召唤。那一夜,金磊彻夜未眠。
西沙岛嫂 支持你的坚持
于刘媛媛而言,西沙熟悉又陌生。
熟悉——那是丈夫曾宪平工作战斗的地方,是大家口中守卫祖国领土、维护国家主权的第一线。
陌生——印象里共有两次西沙行,第一次去只能借住在渔民家,第二次去,身边的儿子都7岁了。
每次去,她都被大家称作“岛嫂”。两人刚恋爱时,面对恋人要驻扎西沙的决定,她选择默默支持。
“我支持他的坚持,是因为对他工作意义的认可,对他履行军人神圣职责的支持。”
过去10年,刘媛媛身边有个“合格丈夫”。2008年刘媛媛怀孕,丈夫答应自己“我会提早回来陪你”。分娩的日子一天天近了,西沙却遭遇了当年最强台风季,曾宪平作为小岛主官带领官兵奋战在防抗台风一线。任务完成后,他又辗转各种交通方式,就在妻子全身麻醉正要被推进手术室的大门时,“媛媛,我回来了!”
驻岛十载,曾宪平背后有个“称职妻子”。2013年9月,刘媛媛父亲病危。“他的电话好几天打不通,我只好自己连轴转。”媛媛每天起床送完孩子去幼儿园,赶紧回单位处理工作,接着去医院替换陪护的母亲。直到父亲住院第七天,一个陌生号码,电话那头声音嘶哑。“你连我的声音都听不出来了,对不起,让你担心了。”
曾宪平所在琛航岛经历着50多年罕见的超强台风“蝴蝶”,他带领着全岛官兵为抢救268名渔民兄弟的生命,4天3夜未吃一口饭,未睡一分钟。
去年春节,刘媛媛带着儿子上永兴岛探亲,想过个团圆年。一路坐船,母子俩晕船厉害,儿子坚持让妈妈别告诉爸爸自己吐了,不然以后就没法当兵了。
过去的7年里,儿子成了自己最大的寄托。隔个两三天,儿子和丈夫在电话里总能聊得不亦乐乎;每次爱人休假结束回西沙时,儿子哭着抱着爸爸不放。儿子最爱玩的是枪,最骄傲的是“我爸爸是军人。”
船渐离岸。“今年春节一定争取回家。”“好好带兵,我在家等你。”
文艺骨干 艰苦,但心里不苦
“台风”呼啸,“海浪”肆虐。战士们手挽着手与风浪搏斗,精疲力尽的他们,将落“海”渔民奋力托起。这是根据2013年台风“蝴蝶”袭击西沙时的救援事迹,改编而成的情景剧《战台风》。
舞台上的表演者,不是文工团员,而是水警区的普通官兵们。官兵们自己编排、自己表演、演“自己的故事”,是西沙的一大特色。他们用自创的文体节目,为单调的戍海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活单一,不少官兵有过患“小岛综合征”的经历,烦躁、焦虑、压抑……在西沙有个比喻:待一天是天堂,一周就回到了人间,再过一个月就是地狱了。而官兵们少则待两年,多则十几、几十年。
单调、乏味的环境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顺势的沉沦,一是逆势的昂扬。官兵们选择了昂扬。
通信连女战士肖争妍介绍说,每逢周末、节假日,官兵们都会举行文体活动:唱歌、跳舞、小品、相声表演,慢骑自行车、筷子扎汽水瓶比赛……
布满孔雀斑点的“孔雀颈鳍鱼”,花开如梅的“梅花参”,各种鱼类标本,形态各异的珊瑚花,西沙海洋博物馆琳琅满目的展品,不逊色于大城市的博物馆。“最初,是一名叫王三奇的战士用业余时间制作海洋动物标本,为战友们展览,”通信连女兵、海洋馆“兼职”解说员魏梦圆说,“他离岛时把标本捐给了部队。”
很多关于西沙的歌,都是官兵们自己创作的。战士们最喜欢的是《抗风桐》:“它就像我们亲爱的战友,肩并肩一同守望着祖国……”抗风桐是西沙特有的树,它们密密匝匝、挤挤挨挨地排在一起,筑起一道厚实的绿色长城,守护着小岛,抗击着海浪狂风。
西沙的文体节目,既丰富了官兵们的生活,又凝聚了官兵们的精气神,在潜移默化中,把“爱国爱岛 乐守天涯”的西沙精神,传递到每个官兵心底。
“艰苦,但心里不苦。” 魏梦圆说,就像《抗风桐》里唱的,“有梦的心永远不寂寞……”
官兵感言
我亲爱的战友,是他们为西沙海战的胜利,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是他们用坚挺的脊梁奠定了西沙海战胜利的基石,是他们用钢铁的意志铸造了不屈的西沙海战精神。 ——西沙海战英模 田忠槐
每逢新兵登岛,为了让他们不害怕,干部们总是带着他们站第一次岗;每当传统佳节,为了让战士们娱乐好,干部们总是代替战士站夜岗;每到老兵退伍,为了让老兵走的放心,干部们总会陪着老兵再走一次巡逻路。 ——海军驻西沙某部 柯秀民
在西沙,有一种野花叫蟛蜞菊,因为盛开得像太阳一样灿烂,我们喜欢叫它“西沙太阳花”,我们西沙女兵就像西沙太阳花一样,用顽强的毅力和独特的美给人以希望和阳光。 ——海军驻西沙某水警区 杨韶华
我眼中的西沙精神,就是既然在西沙服役,就是要把青春献给西沙。 ——西沙某水警区坦克连士官长 刘英奇
荐稿人:xscclf 2015-12-28 执行编辑: zjy 2015-12-28 责任编辑:lry 2015-12-29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