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6-05-09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新华每日电讯》2016年5月9日第5版 |
铸造大国利剑的“鲁班”长 |
作者:新华社记者呼涛、王烁、齐中熙
阅读次数:5417
|
把要求极为苛刻的空空导弹从图纸变为现实,鲁宏勋攻坚克难
一个人改变一个班组;一个班组升华一个群体;一个群体正托起一项辉煌的事业
与发达国家相比,从曾经的“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再到今天的“同台竞技”,未来将会“并驾齐驱”,甚至领先
在军工大院里长大,鲁宏勋从小就知道父辈做的是颇为神秘的大事业。他没做成梦想中的科学家,却两次被请上天安门广场的阅兵观礼台。
看到我们自己的“战鹰”从头顶掠过,看见“战鹰”上挂载的空空导弹,他心里升腾起航空人的自豪感。53岁的鲁宏勋,就是给这些导弹装上“眼睛”的人,伴着国家航空业高端武器装备的进步,他也成为航空工业培养起来的“大国工匠”。
翻译 对话数控机床
中原大地上的“牡丹花城”洛阳,城市中有个门禁森严的大院,至今保留着20世纪80年代建筑风格的朴素,大院主楼上书大字“航空报国强军富民”。这里正是中国专业化研制空空导弹的单位,也是鲁宏勋和他的团队成长的地方。
作为数控程序编程员和高级技师,鲁宏勋运用得灵活自如的工具叫数控机床,他让机床变成了服务于各项急难任务的“机器人”,他称自己是让机器和人对话的“翻译官”。
从钳工专业的技校生到高级数控机床的“翻译官”,鲁宏勋30多年走的路可不轻松。与前辈航空人从一穷二白的起点相比,现在工作环境随着我国航空工业和装备水平的进步变得越来越现代化,但随之而来的挑战也越来越艰巨——把那些功能更强大、结构复杂的部件更好地装进空空导弹极为有限的空间里。
曾经他接手了导弹结构最为复杂的部件,上面有着各方向上百余个大小不等、相交或相贯的孔,最小直径不足3毫米,要求精度非常之高。作为重要部件,它的加工周期至少要6个月,成为严重牵制任务交付的瓶颈。
新挑战反而激发了他创新的热情和动力。他尝试使用新刀具、采用高速加工等新技术,再加上工序的改进,把原来十道精加工工序压缩到三道。终于,加工周期缩短了两个半月,产品顺利交付。
技工 从图纸到现实
空中格斗,导弹“一招制敌”。一个国家的空空导弹的实力直接影响着航空器的威力。
“每一颗导弹发射都决定生死存亡,分毫不能有差。技术工人的工作就是要把导弹设计人员图纸上的部件变成实际装机的部件,设计提出的精度就是我们的任务。”鲁宏勋说。
“每一次成功都好比完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一件精美的雕塑,我完全把自己的工作过程当作是快乐的事情。”鲁宏勋说,岗位可以平凡,人生不能平淡,无论干什么都有机会做出名堂。
这个听上去很酷、说起来很美的工作实际上有着无法言说之难,因为他们做的是要求极为苛刻的空空导弹。然而,正是在30多年里把这份最难最重任务做好的鲁宏勋,成了今天的“大国工匠”。
“高考不利,与大学梦擦肩而过。我赶上从小长大的导弹院首届技校招生,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技校。”鲁宏勋说,那时候他对技工的全部了解来自一位同学的父亲,这位导弹院的老车工是连续十几年的劳模,家里奖状贴满了墙。
于是,鲁宏勋开始了钳工的学习。凭着从小的绘画和航模制作基础,他在机械结构和工程制图上几乎无师自通。跟着最出色的师傅和前辈学技艺,上夜大,学外语,学编程,他从来没停止过学习新知识。
他在数控机床上编出了导弹院第一个加工程序,干出了第一个数控加工零件,成为院里第一个较全面掌握数控机床操作和编程的技术工人。甚至在同行专家看来,当时这个年轻技工已经是集工装夹具研究和数控编程调试于一身的革新高手。
随之而来的是认可和更大的舞台:1990年,26岁的他荣获了原航空航天部一等功。在颁奖大会上,他是唯一的技术工人。
“鲁班” 从中国走向世界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像鲁宏勋一样默默奉献于祖国的“大国工匠”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敬意。
“在中航工业,有一句话叫作型号成功我成才。鲁宏勋对于导弹院来说,一个人改变一个班组;一个班组升华一个群体;一个群体正在托起一项辉煌的事业。”中航工业空空导弹研究院党委书记徐东来说。
对于一个担负着国家重大任务的集体来讲,只有每一个人都成功了,才能有集体的成功。有31名成员的鲁宏勋班可谓高技术工人的“梦之队”,其中有5位全国技术能手、9位河南省技术能手以及一位世界技能大赛金牌获得者,许多人亲切地称呼他们班为“鲁班”。
在有“技能奥林匹克”之称的世界技能大赛赛场上,鲁宏勋连续三届被聘为数控铣项目中国技术指导专家教练,全程负责中国选手的选拔和集训。在2015年巴西圣保罗举办的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队一举夺金,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
世界技能大赛制造团队挑战赛项目金牌获得者林春泷曾是鲁宏勋指导过的“90后”技术工人之一。“鲁大师话不多,训练中当我遇到难题,他很少直接告诉我解决路径,却经常是一句话点亮我的思路。”林春泷说。
在中航工业空空导弹研究院不断承接国家型号任务研制的过程中,鲁宏勋从普通的技术工人成长为在空空导弹事业上的“大国工匠”。而这一切也折射出中国航空工业整体实力的提升——与发达国家相比,从曾经的“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再到今天的“同台竞技”,未来将会“并驾齐驱”,甚至领先。
荐稿人:lry 2016-05-09 执行编辑:lry 2016-05-09 责任编辑:zjy 21016-05-09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