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0-09-14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20年9月14日第7版

“五唯”如何破?改革过几关?
唯学历、唯资历、唯“帽子”、唯论文、唯项目,伤教学、伤科研、伤教师
作者:@新华社记者  阅读次数:6547

不好进”

“不好进”

 

  为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评价机制,人社部、教育部前不久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克服在高校教师职称评定中唯学历、唯资历、唯“帽子”、唯论文、唯项目等倾向。
  相关不良倾向如何破?改革还要过几道关?记者就此走访了多地高校与相关教育管理部门。

  相关不良倾向影响亟需改正

  ——伤教学。“以往评职称,往往只看重发了几篇论文、出版了几部专著、拿到几个课题等量化指标。”多名高校教师告诉记者,教学质量好不好、学生是否有进步这些难以量化的内容在职称评定考察中被“边缘化”。这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并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多名在校大学生抱怨,部分职称高、头衔亮的科研明星,上课时或照本宣科或匆匆忙忙,“感觉自己对老师来说很多余。”
  ——伤科研。我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即“C刊”)设计研制者南京大学苏新宁等专家指出,“畸形”的评价标准与物质利益将正常的科研评价异化为“学术GDP”。这一方面导致国内高校不必要的版面费开销“暴增”,另一方面诱发学术不端行为。
  ——伤教师。“帽子”、项目、奖项等学术荣誉、资源容易向少数官大、资深的教师集中,对高校青年教学科研工作者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青椒”本是高校青年教师用于自称的网络词语,现在却被“青焦”一词代替。不少青年教师说,自己既要授课又要带学生,既要顾家带娃又要挤时间做科研,申请项目时比不过资深前辈,可如果几年内拿不到若干重大课题、没有在高质量期刊上发几篇论文,很可能就被直接淘汰。

  职称制度改革仍需闯关

  受访专家指出,职称制度改革从探索尝试到制度落地之间还需闯关。
  “公平关”。“评价标准要因人而异、因校而异。”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院长陈跃红表示,但学历、研究能力、学术成果、代表作等专业评价指标本身是必需的,也是保障职称评审公平的基础,不能抛弃。
  为确保公平,北京理工大学建立专家资源库,探索强化同行评议制度,在学院初评过程中,引入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校外同行专家,在第二轮学校送审环节也增加了外送样本量,由以往的三四份提升到九份,通过参考高水平的专家评审保障评聘质量。
  “导向关”。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周玉等高校负责人表示,高校职称评审标准要努力破除“官本位”,拒绝“权力导向”;要反对学术腐败,倡导健康的学术批评,拒绝“圈子导向”;还应当让学术评价与高额物质利益“脱钩”,拒绝“票子导向”。专家表示,“瞄准重大创新,以贡献力为重要评价指标是改革的重要导向。”
  “自主关”。“目前国内不少优秀创新成果首发在国外期刊上”,苏新宁提醒有关部门应注意日益突显的知识产权流失问题。沈阳师范大学人事处处长周振田建议,应鼓励高校教师更多成果发表在国内有影响力的期刊上,培育中国自己的学术价值评价体系。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方面表示,下一步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会同教育部等部门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按照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工作安排,广泛开展调研论证,充分听取广大教师意见建议,加快完成高等学校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使广大教师充分享受改革的红利。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2020年9月14日第7版)

 

 

 

荐稿人:ffy 2020-09-14  执行编辑:ffy 2020-09-14  责任编辑:lry  2020-09-15

同济大学关心下一代网站首页

0
 

上一篇做好学生成长的“生命引路人”
下一篇“环同济圈”如何突破天花板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