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09-12-12 【编辑录入:ltzltz】 文章出处:2009年12月12日《解放日报》 |
莫让贫困生挣扎在心灵“温饱线”上 |
作者:徐 敏
阅读次数:6880
|
上海高校一名贫困女研究生,入校两个多月后,近日自杀身亡。追溯这位女生的成长历程,令人唏嘘:6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含辛茹苦将她和弟弟拉扯成人;她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汉大学,通过勤工俭学完成学业;在武汉干了几份不太稳定的工作后,考取了上海高校的研究生。她曾沮丧地对母亲说:奋斗了这么多年,人生还是这样。由贫困而引发的人生困惑已在她心中形成一个“死结”。而这种困惑,又何止在她一人身上发生? 高校里,贫困生占在校生总数15%以上,是个不小的群体。应该说,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再到各个高校,都致力于不断健全和完善对贫困学生的帮困助学体系。内容包括提供助学金、减免学费、开辟勤工助学岗位,提供助学贷款等;工作甚至细化到为特困学生提供来校报到的路费,为他们开辟先注册报到、学费缓交的“绿色通道”等,基本实现了“不让一名学生因贫辍学”的承诺。 但是,不少贫困生虽然能够继续求学,不愁温饱,但他们依然挣扎在心灵的“温饱线”上。有关调研显示,高校贫困学子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几方面:一是强烈的自卑意识和失落感。他们由于成长环境、教育环境的特殊性,往往知识面较窄,学习上有困难,遇到打击容易产生强烈失落感,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容易自我否定。二是敏感的人际关系和孤独感。家庭经济困难使他们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自我封闭、交际面狭窄。三是迷茫的择业心态和恐惧感。贫困学生在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时,不但要考虑自身发展,还要考虑家庭经济问题,这给他们带来了很大压力。 虽说自杀只是贫困学生心理调控失当表现出的极端例子,但不少学生表现出的抑郁、冷漠、悲观情绪,值得引起关注和重视。笔者听某高校老师讲述过一个“痛苦教训”:一位学生家庭突遭变故,陷入贫困。学生身边的一群老师坚持每月给他三四百元资助,直到他毕业。逢年过节,老师们还轮流请他来自己家吃饭。这位学生要毕业了,老师们筹划着开个欢送会。谁知,他跟谁都没打招呼,收拾完行李独自离校了。这个事例令人反思:我们给贫困学生的关爱中是否还缺失了哪一块?答案是:缺失了心灵扶助。 如何给予贫困学生心灵扶助?这项育人工作比起构建帮困助学体系来说,更为艰难,但又是教育工作者和社会相关人士必须面对的课题。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级各类学校都需要不断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给贫困学生“润物无声”的关怀,鼓励他们多多参加学校活动,锻炼能力,获得自信。例如,本市有的高校组织贫困学子成立“励志协会”,老师带领学生开展“优点轰炸”活动。学生们围成圈,轮流走到圆心接受其他同学表扬。这类活动很有效,许多贫困学生被表扬后留下激动的热泪,自信心增强。此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校和社会需要为贫困学生提升学习、就业、人际交往能力提供多种帮助,让他们抬头挺胸、信心满满地走上社会。生而贫穷是不幸,如果在多方关怀和有效激励下,贫困学生的心灵能够充满阳光,那么他们就会选择开朗自信的生活态度,生发感恩意识,通过自强自立摆脱贫困,改变命运。 (全文转自2009年12月12日《解放日报》第2版) 荐稿人:熹明 2009-12-12 执行编辑:wdl 2009-12-12 Sj:109 2009-12-19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